第一百五十五章 现形(2/2)
才成啊!”何贵叫道。
“好好好我去我去!”要是不去的话估计我这罗锅子就要被你给说直了!刘墉虽然暗暗苦笑但也真的想看一看何贵能不能做出成绩来能不能做到像条陈上所说地那种效果。……
何贵地那份条陈上说过。老百姓之所以穷困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无有土地二是不善经营三是靠天吃饭四是力不集中。尤其是第四条更是许多穷人家明明十分穷困还要多生子嗣的主要原因。那可不是为了什么传承香火之类要知道有的地方生了孩子们养不起。还要将之溺死!所以越穷越生地其中一条较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家中劳力不够。这并不是说总的人数不够而是因为各家只干各家的活。老百姓家有的劳力少。有的劳力多如果劳力少。家里地又多地就是有土地也无法耕种这么一来就只有使劲儿生孩子之后为了养孩子就越过越穷。所以将一村一地的百姓组织起来按各自拥有土地的多少以及土地的肥沃状况还有投入劳力的多少设定分配方案然后将这些劳力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的耕种其成果必定会出原先的“各自为战”。
虽然这一条所说的只是将原先松散地农户整合起来统一进行劳作。人也还是那些人地也还是那些地!是先前受到那些反对者诟病最多的一条。可是刘身为一名优秀的官员在地方上也呆过很长时间自然晓得何贵所言不差。这就像是一只军队散兵游勇自然无法跟纪律严明的正规军相提并论。而且种庄稼有许多时候需要人不分白天黑夜地去做如果能将人力妥善分配自然也就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再加上某些人还有好地耕种之法如果能大规模应用收成有所提高也不是没有可能。而且人力集中起来以前做不成或者单门小户不愿去做的事情比如修渠之类就都可以去做了这些自然也有利于农作。
不过刘墉也清楚“关键是分配”!何贵在条陈之中多次严正指出的一条。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最好就要有一个“公信力”极高的人或者是官府来出面来保证“公正分配”的进行。这样也可以保证这集中起来的“力”不会朝歪的方向展保障地方的稳定。而很显然虽然何贵已经取得了开封城内许多老百姓的赞同但在开封城外由其主掌的开封府还并没有什么太高的“公信力”所以才不得不邀请他这个巡抚出面。
“什么时候出?”刘墉还是蛮为自己的清名感到自豪的这年头像他这样光用一个名字就能胜过不少官府的威信的官员还真是没有几个这也是他为官的资本。
—
“当然是今天就走!咱时间紧急早完事儿早心安呐!”何贵嘟嘟囔囔地站起身来顺手又从刘墉书桌旁边的大笔筒里抽出了一幅字画抱在怀里摩挲不已。
“你干什么?那可是我新眷写的《多宝塔碑》!”刘墉叫道。
“心情受损最近无心做事收入少了所以拿些回去补偿家用!”何贵理直气壮地答道。
“你还收入少了?那我算什么?”谁不知道你何贵是有名的挣钱高手?怎么老是来占老子这清得都能见到底儿的清官的便宜?刘墉脸色一阵泛红可是最终他还是挥了挥手示意何贵自便。
“那我先回去了您也快点儿准备!”看到刘墉挥手何贵的脸上顿时笑成了一朵花似的又扬了扬那幅字画儿:“改天卖了钱我请您过去吃饭?我媳妇儿做菜的手艺不错!”
“滚!”
*******************
刘墉的名声确实不是盖的有了这罗锅老头的帮忙与保证何贵终于可以顺利的在槐树屯以及附近的另两个村子老李庄跟宝上村一起试验他的“农村合作社”计划。
不过世上没有不漏风的墙。虽然乾隆一开始的时候就把他的名字涂了可经过了这么长的时间终究还是有人探得了消息。事实上何贵跟刘墉在开封府辖区的兰考县的一系列动作早就使得有心人开始注意了。什么事居然能让一个知府跟一个巡抚一起动作而且还如此的关注?那知府甚至不顾自己新婚之喜的大好日子不时的往下面跑甚至都要住在那儿了!而且他们的动作跟那条陈的几条所说的也有些像……于是没多久上奏条陈者为刘墉的消息迅的就冲出了河南传遍了天下。
“原来是刘罗锅啊这倒难怪……”
人们沉默了。刘的名声成全了他也保护了他。这么一个大清官出声讨伐土地兼并自然没有人能说什么。人家是清官么!在人们的印象中清官要为老百姓考虑大部分时候也都是跟那些地主富豪做对的这么做实在是非常正常。就连那位偶尔插了一句嘴的袁枚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也忍不住叹了一句:“刘石庵真不负其名也!”
所以即便是有人出言反对攻击也只是等于轻轻的给刘墉擦了擦皮而做不出什么真正有攻击力的事情来。倒是是有个愣头青官员上书“刘危言耸听哗众取宠”结果被乾隆给罢官撤职。
不过假消息只能盛行一时。刘墉毕竟为官多年知道并且了解他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所以很快就有人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那条陈上的东西不是刘罗锅能想出来的。
于是这个时候跟刘墉走得最近又一直往兰考县跑的何贵再也隐藏不住终于被迫现出了身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