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走向现实的乌托邦计划(2/2)
瓦西里是在苏联崩溃前夕才被杨克维奇从中央材料研究所游说出来的。
他的来到大大加强了材料部门的研实力。他所带来地相关研究材料充实了材料部门的数据库并缩短了一些重要配方的研究时间取得了相当巨大地成绩。
在基地里像他一样的前苏联、东欧科学家还有不少。
汪工没有细算过基地到底有多少科学家不过据他估计应该有五。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国科学家前苏联的科学家右还有三百多名前东欧的科学家。
由于前苏联在崩溃前后国内的经济、政治形势极度恶化造成大量的科学家出走。
这个数字不少于数十万。
杨克维奇明白萧强的心意他没有胡乱招收这些科学家。每一个被招来的人都是具有相当科研实力在国际科学界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著名科学家。
在那混乱的几年时间里很少有人注意到了有科学家失踪。
人们大多以为他们去了欧洲。
到了近两年因为基地已经具有了强大的研能力并且研究的深度开始渐渐过世界现有水平再从外面补充研究人员已没有必要才逐渐减少并最终停止。
汪工好容易才趁瓦西里喝水的时候找到机会和他谈了一小会儿。就在他们谈话的时候瓦西里的眼睛也没有离开过屏幕。
他主要是来询问几种最新配方的研究进展同时也要求材料部门提供一些新型材料详尽的数据资料以方便制造部门据此提出相应的加工制造方案来。
对于材料部门的突出成绩其他各个研究部门都欢呼雀跃只有制造部门感到头痛不已。
随着各种新材料的纷纷出现这些材料的强度、耐腐蚀性、抗高温高压性能也一再更新一举越了旧有的材料。
这就给制造部门带来了大问题一些常规的加工技术无法使用在这些新材料上面。
有些材料的硬度极高就是采用新型合金刀具也很难加工。而有些材料的耐高温一旦合成以后再要改变外形将非常困难只能采用强效激光一点一点打磨。
所以要制造出各个研究部门的需要的样品制造部门也是昼夜展开对新材料特性的研究熟悉明了它们地具体特性。才能有针对性地采用各种新的制造工艺对其进行加工。
这就需要详细的材料数据作为他们分析的基础。
现场监督着瓦西里将相关数据传入了制造部门的数据库汪工才离开了材料部门。
他来到动力部门将他们需要的小型火箭动机样品交给他们签收了回单之后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和他们讨论起来。
动力部门研究的项目既有相对常见的冲压动机、火箭动机、电磁推进系统等也有一些前的理论研究项目例如激光动能动机、电磁漏斗离子喷射推进系统等。
有些理论研究已经初见端倪但缺乏实验条件。
好在盘古世界地出现让他们有了一个理论结合实际的平台可以进行深入地研究。
汪工正和几名研究员讨论惊奇地看见扬科维奇走了进来。
杨科维奇现在的正式职位是基地的总经理。主管着行政事务事务繁忙他可是很少来到地下的现在过来不知道有什么事?
杨科维奇一眼看到了汪工笑着迎了上来用流利的中文说道:“汪工总算找到你了。他们说你去了材料部门。我到材料部门却说你已经走了。”
“呵呵我给他们送样品过来。顺便去材料部门了解一下最新配方的进展。”汪工笑着说道。
杨科维奇转头四下看了看问道:“孙总工怎么不在?”
孙总工是动力部门的负责人是基地里难得地一名长者今年都有七十多岁了。
动力部门办公室研究人员说道:“孙老到燃冲压动机项目组去了。今天要做一款新材料的验证。他一直很关心早早就去了”他看了一下手表。又说道“实验都进行了好几个小时了估计快要结束了吧。总经理要不再等等?”
“不等了我们过去!”杨科维奇向汪工点点头两人并肩出去。
汪工联系到他特意来找自己和孙老猜到了他的想法在过道里低声问到:“是不是准备进行动机试制工作了?”
“是的。老板传话过来说他的小卫星进展很快。让我们派人过去借着这个机会将我们的空天飞机计划纳入小卫星计划作验证性实际测试。”杨科维奇认可了他的判断。
汪工皱了皱眉头说道:“是不是太仓促了?燃冲压动机也就这一年才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而且这还是模拟验证地效果连动机设计都还没完全定型。我们要做出样品来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杨科维奇承认他说的有道理可还是说道:“老板也是不得已啊!空天飞机地核心就在于组合式燃冲压动机。可是燃冲压动机的启动度是五马赫我们无法在地面取得试验数据也就更谈不上改进了。几内亚比绍这点点地方飞机一开加力就飞出了空域连试验的基础都没有。再说我们也不敢在其他国家的注视下公然试验燃冲压动机。
现在有了模拟世界听说环境系统模拟采用了大量登月项目组进行验证时的航空航天数据保证了模拟系统尽可能贴近真实对我们地研究帮助很大。可是这毕竟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真实性研究中的一点点小失误都会让实际运行中出现无法挽回地损失。现在能够有机会进行实际验证当然对于我们收集数据、改进动机设计都有极大的帮助。”
动机研究一向是一个大困难。
因为燃烧室的火焰燃烧很难用计算机模拟出来人们只能在计算机的帮助下更多地采用实际测试的方式用风洞来验证设计效果。
当初歼十的设计过程都是采用了风洞加寰宇公司级计算机的方式来进行研制的。
而且即便是十万亿次的级计算机也主要是进行动机材料的研究还无法完全用计算机作从头至尾的设计验证。
这个投入
般的国家都无力承担的。
而燃冲压动机设计更是出普通航空航天动机的困难。
冲压动机是广泛运用于导弹、音战机地一种特殊动机。它的设计思路来源于涡喷。取消了涡喷复杂的涡扇进气装置结构更加紧凑、简单易于制造。
但冲压动机由于没有了涡扇进气装置它就需要有一个初度让动机运转。
冲压动机启动的最小条件是不得低于零点五马赫。
燃冲压动机其实是专门用于近地轨道巡航战机的专用动机它的启动条件更加苛刻:最低启动度不得低于四到五马赫!
这样高的要求。使得燃冲压动机根本无法在地面进行测试必须装上验证机上天测试!
谁能保证自己设计的燃冲压动机绝对没有问题?
初期设计产品必然会出现这样或是那样的设计错误每一个错误所带来地都是验证机坠毁、动机爆炸等灾难性结果。
这样的研制。就是美国这样级富有的国家不是迫不得已他们也不会如此烧钱!
美国搞燃冲压动机一直在随着国际形势变化而断断续续。在苏联也在研制的时候美国立刻启动研机器不惜工本的研制。国际形势稍一缓和他们就马上以经费不足为借口。停止燃冲压动机的研究工作。
因此即便他们已经搞了几十年了验证性动机作了一大堆。飞行试验也先后进行了上百次。
但美国始终没有一个系统的研究思路时断时续又常常从技术进步中确定新的研究方向提出不同地设计要求影响到研公司的研究方向。
非洲基地的初期研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之后有了级计算机研究进度快了许多。
动力部门的研究人员们用了尽可能多的模拟演算。来确定最终的实际方向采用了变几何进风通道的设计思路来全力攻关。
这十年来虽然他们一直没有推出实物但与此相关地技术障碍都得到了一一的解决积累了关键的技术。
最终让燃冲压动机小组获得支持地还是光电混合级计算机系统的到来。
乎寻常的模拟真实能力让研究小组可以抛开算法难题直接赋予动机模型相关的数据构建一个近乎于真实的动机。
不同条件气动环境下动机地变化都清晰地摆在研究人员的面前。
长期停滞不前的燃冲压动机小组顿时恢复了活力每天近十次模拟风洞试验让他们获得了大量珍贵地技术参数数据动机的研制工作在现问题、改进中快地进展着。
现在所差的就是一次实际飞行测试!
经过了成千上万次模拟风洞测试的燃冲压动机其研究小组都一致认为虽不敢说一次成功但通过现问题尽快改进并拿出更可靠产品的信心非常足。
“既然是这样我也没有意见。”汪工沉默了一下开口道“不过我认为不宜进行全尺寸验证先做一个缩小比例的试验型动机就足以验证相关数据了。这也可以节约大笔经费。还有小尺寸的验证动机我们也有把握来完成要是一来就上全尺寸说实话我们也有些……”
“那是当然!”杨科维奇笑道“老板接的活是小卫星射。我们总不能用一百来米长的大型空天飞机来射只有一百来公斤的小卫星吧?老板的意思是做一个十比一比例的缩小尺寸验证机在国内进行实际测试及时反馈数据争取在一年内达到初步符合要求的地步。”
说话间他们来到了燃动机项目小组的实验室。
孙老正在里面亲自主持着最新的研制工作。这次不光是在进行风洞测试还结合了机体研制部门的成果进行总和测试。
看来前几次的测试效果肯定很理想项目小组的劲头十足居然开始了整合测试。
孙老盯着眼前的二十一英寸液晶显示屏眼睛一眨不眨。
屏幕显示被分为了三个区域:左侧是一张表格;右侧上半显示着一架正在飞翔的飞行器;下半飞行器被隐去显示出一个正在工作的动机透视图燃料在燃烧室猛烈燃烧在喷嘴后面形成了一条长长的尾焰。
他的视线偶尔瞟一眼动机却对右上角的飞行器看也不看——那不是他所负责的项目。
飞行器的设计自有飞行器项目组来完成他所领导的动机小组只需要验证他们的动机合乎要求就行了。
动机的不同部位形成各种颜色的斑块这代表着这些部位的动机做工时此时的温度变化。
从屏幕上可以看到进气道的颜色达到了红色表示此处的温度还在动机材料所能容忍的极限范围以内。
苏老的眼睛紧紧盯表格上面所列示数值变化神情专注之极只是偶尔和身边的研究人员交换几个意见。
杨科维奇和汪工相视一笑走了进去。
萧强的乌托邦计划终于迈开了第一步。他当初的构想正在一步一步走向现实。
一个梦幻般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