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联盟危机(1/2)
如果说美国的文化对于世界其他地方还有一定地优势但将这个文化来到欧洲来却只会遭到嘲讽。
欧洲是资本主义的源地。法国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宣告了现代民主自由思想的崛起。
为了对抗苏联的**宣传欧洲被迫实行福利政策、以安抚国内民众。到了美国造就了中产阶级的出现。
欧美的政治制度一样经济制度相差仿佛美国人所引以为微的东西在欧洲来看只不过是稀松平常之事。而文化积淀上、双方的差距更是天差地远。
自罗马帝国开始欧洲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美国只有区区三百多年。
虽然美国和欧洲算是堂兄弟关系但在欧洲人民看来他们不过是靠着第一、第二次大战的胜利果实。暴富起来地暴户而已。
欧洲只是由于多种原因无法统一如果统一、欧洲将成为比美国更加强大的存在。
这个思想、是很多欧洲人的共同想法。
尤其是法国和德国、国内更是充斥着这种思想。并努力将其传播到整个欧洲。
欧洲共同体就是这种思想的具体表现。
随着苏联势力圈的瓦解东欧和平演变成功苏联的数百万红军已经退回到了国内。欧洲普遍都感觉到危险已经过去以前为了安全依附在美国羽翼下的雄心壮志。又开始慢慢复舒。
好莱坞电影地强势地位。让欧洲的电影公司敢怒不敢言。不过正所谓压力越大、反抗也越大。
这次欧亚电影联盟的出现其关键点不在于萧强顺利在紧闭地美国电影市场上橇开了一条缝而在于欧洲的电影公司快要话不下去了!
如果不是各国政府强行颁布的配额制度他们统统都将臣服于好莱坞膝下。
但是。欧洲的电影真地就这么差吗?
萧强并不这么认为。
欧洲有一大批优秀的电影导演有数量庞大的演员队伍。他们地失败。是多种原因的综合体。
他认为欧洲国家太多单独一个国家地电影场太小使得他们无法靠国内市场支撑起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型影业公司。而各国之间的语言差异又使得每个电影公司的作品。又只能被局限在他们本国禁锢了优秀电影的传播。
本来。如果欧洲的电影公司联合起来选择一个优势语种作为通行电影语言是可以达到扩张市场地效果。
可是。多年来横亘在各国之间的矛盾限制了他们地联合。
英国人要是说用英语为通行电影语言法国和德国必然会反对。而以法语为标准语。别说英德不答应就是其他欧洲国家也不愿意——法语已经没落太久了人们早就不当它是一种优势语言了。
现在萧强以第三方的身份出现用坦率挚诚的话告诉他们:我们的目地。就是要打破好莱坞的垄断、征服美国观众的心。所以、你们尽可用本国语言拍电影。但我要将之引进到美国就要用美式英语来对电影。重新进行后期制作!
他说得非常直白。甚至是露骨:我们就是要尽其所能地讨好美国观众我们要想尽办法拍出美国人想看的电影。
为了这个目地由各公司推举的电影人在寰欧影业成立了多达百人的“北美商业电影企划部”。
他们熟悉好莱坞电影的各个方面。
每一部好莱坞成功电影的基本兴奋点被分离出来、以欧洲人惯常地严谨态度用图表、数据加以说明。
基于这些要点或是看点。新成立的寰欧影业。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搜集剧本。
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香港、日本……。剧本组甚至跑到了好莱坞参考他们的剧本编撰。并搜罗一些比较出色的小剧作家的作品。
另一方面、大家达成一致意见、每个电影公司的导演、演员只要没有本公司的演艺任务、都应该在联盟内部、自由流动。
联盟内部的所有导演、也重新进行了划分。
喜好拍文艺片地。划归文艺电影部门:擅长动作片地列入动作电影部门:惊傈片、恐怖片、灾难片、战争片、科幻片、喜剧片……分门别类一一健全。
就在圣诞节并两个星期五十部经过重新制作地欧洲电影在美国上市。
这些影片一出现在美国的影碟租赁店、迅就受到了美国地家庭用户的追捧。和香港电影比起来同样是由西方人所主演的影片由于价值观、层次的相近性。美国的观众在观看他们的影片时。更加容易受到电影内容的感染、更加容易引共鸣。
最开始还只是三两人来借很快这个群体就立刻扩大。
美国观众在看香港电影的时候、由于人种、姓氏地区别、他们还要逐渐熟悉电影中、那个角色叫什么名字他是什么长相。这极大地限制了他们、全身心欣赏电影内容的快感。
这就是寰宇在推出了上百部香港电影以后。美国的家庭用户租碟、
还是集中在成龙、周润等寥寥数名影星的碟片的主要原因——因为这几张脸他们已经看熟了。
可是欧洲电影就不同了、电影刚开始几分钟他们就能马上明白主角是谁他的名字、相貌、气质、性格。这有效地改善了他们看东方电影的困感大大地增强了电影的趣味性。仅仅是几天以后这些新推出的欧洲电影其中一些优秀地演员他们的名字就己经被美国影迷所耳熟能详、并在美国拥有了一大批地影迷。
语言障碍根本就没有。听着电影里地演员说着流利的美式英语很多不大了解欧洲的观众。还以为他们本来就是说英语的。
到圣诞节开始地时候。去教堂祈祷、参加圣诞舞会派对、在家吃圣诞大餐之外。租几套好看的欧洲影碟在家欣赏也成为一项圣诞节的重要内容。
而在美国人民在欣赏来自欧洲亲戚地电影地时候、寰欧影业的剧本评定部门、也敲定了十多部电影地剧本。
法国导演吕克-贝松凭借他的《这个杀手不太冷》在美国的成功。将自己在十六岁时写的一个剧本《第五元素》递了上来、顺利成为第一个被通过的剧本。
此外。一部场面宏大的古代战争爱特片《特洛伊》、被列为第一批商业片的重点由多达二十多个公司联合进行制作。
此外、如《勇敢的心》、《洛宾汉》、《霸王别姬》、《猜火车》等五部作品也同样通过了审核。
唯一比较麻烦的是一位扰太籍导演写的《辛德勒名单》、在评定组引了激烈争论。拍摄这样一部影片耗资巨大不说。是否能够赢得观众也是个未知数。此外还要照顾到德国民众地观感因此对于这部电影支持与反对的声浪都同样巨大。
最后的投票凭借着萧强的最后一票。《辛德勒名单》成为本次通过的最后一部影片。
所有的影片投资都遵循一个原则。
这就是先由联盟内部成员投资如果联盟成员不看好本部电影拍摄方才可以向联盟外进行融资。当然作为第一批联合拍摄的商业电影。所有的影片都顺利在联盟内部找到了投资人。
那些没有参加联合制作地电影公司也按照各自原本的拍摄计划。拍摄自己喜欢的电影。也有一些没被通过的剧本被他们所看中依照同样地融资方式开机拍摄。
一场反攻好莱坞地战役。在欧美亚三地。同时展开。
在批商业电影登6美国之前。人们所关注的。还是在美国的“碟片风暴”。
碟片风暴这个词组是由现在已经抡落为寰宇公司专职记者的、前纽约时报独立撰稿人波特先明出来的。
波特先生已经认命了。他感觉在公众的喜好面前个人所坚持的理念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为了生活为了养话两个梦想着成为下一届美国宝贝地两个孩子他认命了。努力地撰写着公众喜欢看地寰宇公司地新闻稿。
而他所宣称地碟片风暴。就是指寰宇公司地netbsp;曾经。有人在报纸上指出cVd由于得不到好莱坞的支持、当这股风潮过去美国公众追逐香港电影的新鲜劲一过。cVd就将被打回原型。露出它的本来面目重新扮演起游戏机配件的角色。
当刻录机、视频转接卡上市以后人们稍微惊奇了一下但依然看法不变。只是、他们为cVd增添了一个新角色就是家庭影碟制作。
但从九一年十二月起媒体上的评论开始逐渐转向。
第一批五十部欧洲电影的推出。给美国影评人的感觉是冲击性的。美国电影人都感觉到了寰宇公司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韧。
媒体上先走出言谨慎随后出现了半个月的失声。
大家都不去报道这件事情。打算以冷处理让事情过去。
同时他们也开始派出大批的记者开始探听事情的原委。到底有多少欧洲电影公司给予寰宇公司授权。这又会给好莱坞带来怎样的影响。
法国电影公司、英国电影公司、德国电影公司、香港电影公司、日本电影公司……
他们不知道。萧强到底花了多少钱竟然从世界范围内收集了这么多电影公司地影片授权。
好莱坞急于探一下寰宇的底。
而那些授权给寰宇的欧洲电影公司。面对记者的提问一味地扛打着哈哈。
他们说寰宇以他们所不能拒绝的报价赢得了他们的授权。至于这个报价的数目他们不肯透露。确实。这个报价是如此之高让他们可以摆脱好莱坞地阴影又怎么可能被他们所拒绝。
好莱坞也感受到了寰宇一浪接着一浪的攻势有些茫然不知如何应对。
战线太广了萧强通过隐蔽而巧妙的布局。将cVd的外沿、扩展到了游戏、健身、舞蹈、电影、创业等领域好莱坞要想同时面对这么宽广的战线也是有心无力。
世纪福特公司等好莱坞影业公司经过紧急商议。决定主攻寰宇地薄弱点:电影。
这个时候。他们已经无力再争执dVd碟片标准。他们都知道如果不先把寰宇公司击败就算他们推出了dVd要想推广、也会同样遭到寰宇的强力狙击。
他们提高了百分之两百的警惕将击败netbsp;一方面美国政府向港英政府施加强大压力逼迫对方开放香港电影市场。他们的理由很充分。美国在文化市场上向全世界开放你们香港地电影虽然没有在美国影院上映那是人家电影院不放说明你们地电影差。可是能够以碟片的形式摆放到影碟租赁店。也算是顺利进入了美国市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