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潜龙升天 第三十四章 雪中送炭(1/2)
第三部潜龙升天第三十四章雪中送炭
安定城治理的还算不错,看得出太守许良是个兢兢业业的好官。不过从城区的略显杂乱和百姓的面有菜色来看,许良固然勤勉但绝对说不上是才华横溢。曾经有一度我以为东汉末年的民不聊生、战火纷飞很大程度是因为吏治腐败,其实未必尽然,至少在我经过的那些地方真正的腐败并不多见。能力姑且不论,很多父母官的敬业和忠心经常让我为之感动。
就拿许良来说吧,当我问他当日为会冒着祸及池鱼的危险毫不犹豫放张辽他们进城时,他平静的答道:“从旗号上看我知道他们都是骠骑大将军的部下。”。否则那种情况下,哪怕西凉军再怎么想放水,也许几百守城小卒的阻拦也够张辽他们喝一壶的。我只能暗暗赞叹,如果说一个辉煌的王朝象是一座万丈高楼的话,象许良这种人就是深处最坚固的基石,当然最好这还需要主事者恰到好处的使用他们。
李儒的话颇有几分道理。他说这是因为我所到之处大多是边关要塞或是京师重地,要么危机重重没有油水可捞要么就是在满朝文武大臣众目睽睽之下,大凡贪赃枉法之徒是不可能在这些地方为官的。
对于西凉军撤退时留下的后遗症,我干脆把这推给了李儒,到了最后让我很意外的发现这家伙原来还具备奸商的特质,虽然一开始他的做法差点让我暴跳如雷。其实贫寒百姓是根本不敢和世家大族争夺所分得地牲畜的,事实上在我们插手前诸多大户已经展开行动挽回了部分损失。由于我严令李儒保护贫苦民众利益。他就安排人按照市价又把这些牲畜给买了回来再送交给贫苦百姓,甚至还自作主张尽可能的购买了更多牲畜。结果不经意之间,我无奈的发现本就不多的军费已经荡然无存了,外加官衙中准备上交的赋税也没了。在我咬牙苦思究竟是用尚在高顺那里的全部资产补上亏空还是学曹操那样不交赋税地时候,李儒挤眉弄眼的给了让我哭笑不得地意外之喜。
在我现在控制的安定、新平等四郡中,安定一带的畜牧产出占三分之二以上。由于我和董卓旧部的新仇旧恨交织在一起,战争随时都可能爆发。韩遂他们一旦串联起来绝不可能给我修养生息的机会。到时候断绝了外界补给的四郡之地肯定会物价飞涨,尤其是食物。低买贵卖足以轻松弥补我的损失。由于安定并没有被马超攻坡,城中那些大户地金钱应该没有损失多少。
李儒这番话倒提醒了我,我连忙把许良给找了过来,一番话把他说得趴在地上让他感恩戴德了很久,真是个为民请命的好官。我就告诉他考虑到百姓生活实在艰辛,我决定免去安定郡百姓一年的赋税。
汉代赋税主要由徭役、田税和人头税组成。长期以来,汉代大多实行“三十税一”或者“十五税一”的田税制度。到了恒帝、灵帝年间迫于边患压力又增加了“亩税”每亩三十钱。官府征收的人头税主要分为“口赋”以及“算赋”:“口赋”是指对七岁至十四岁之间未成年人所征的赋税,不分男女每人每年缴纳“口赋”三十三钱;“算赋”则是对成年人年征的“人头税”,凡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岁,不分男女,每人每年征一百二十钱,不过对于商人与奴婢则要加倍征收。徭役是指男子二十二岁至五十岁,每年在郡县服军役一月,由于平时无需大量军队。现时民夫大多以出钱的方式代替徭役,一般以二百钱代。
安定草原多于田地,畜牧业税收大致等同于田税。以安定六万未成年人和十八万成年人计算,一年交纳地人头税在二千五百万五铢钱左右。算上四千万左右田税和一千万徭役费,总数大概在七千五百万钱。对于贫苦百姓来说,哪怕是一百文也是一笔巨大的数字。要许良从他们那夺走确实有点难以下手。
“那皇上那边,您怎么交代?”许良居然还知道为我着想。
“许太守请放心,我绝不会让国家遭受损失的。”
虽然多少还有些狐疑,但从表情上来看,这位可敬的太守好象真相信我有本事补上这巨大的亏空,所以他告辞的很开心。
许良到底不是才华横溢之人。要知道大战在即地情况下,一定要使居民有所期盼才不会让他们选择背井离乡、流离失所,这肯定要统治者付出点牺牲来保护他们的利益。别人也许会觉得百姓只是鱼肉而已,对我而言百姓肯定是真正的财富。世事难料,万一我失去安定了呢?何况经此一战之后。这些赋税本来就是不大可能收得到的。拿别人的东西做好事谁不会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