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潜龙升天 第二十六章 进军冯翊(1/2)
第三部潜龙升天第二十六章进军冯翊
作为水利名臣,王景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明帝年间永平十二年,王景主持修治黄河和汴渠,接下来至今的百余年间黄河从未泛滥成灾一次。作为王景的副手,事实上的具体事务操办者,现在还知道王吴名字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
我没有兴趣对古人的功过是非作出评论,但王吴现在和我有些关系,因为王克就是他的后人。无意中发现这事之后,我和王克的谈话变得非常有趣,我总是想知道有关水利的知识,而他则是对船的知识更感兴趣。王克的事还让我引发了一些感慨,在历史长河中很多优秀的人才就是在无声无息中淹没的,就拿王克来说吧,正常的话十有八九他会在将来的某天死在某次冒险失败中。
冯翊和北地两郡是雍州最贫穷的两个郡,为异族所累固然是原因,但土地的贫瘠才是根本所在。由于这里的土地大多是盐碱地,很多地方粮食产量低的吓人,产出的粮食就比种下去的种子的稍微多些。盐碱地多了如果能产盐倒是件大好事,可惜盐脉都集中在了与冯翊郡隔黄河相望的河东郡那边。贫穷容易让朝廷觉得这里无利可图进而放松防守,这与异族进攻之间又形成了恶性循环。直到檀石槐死后的这些年里,两地的情况才略有好转,去年董卓甚至派来了爱将樊稠,这里的安全也有了保证。哪怕已经开始略显蓬勃之姿,这里依旧没有能力负担樊稠的三万边军。这还是在朝廷有大量资财拨给地情况下。
准备离开长安的时候,对于选择哪里作为落脚点,我和贾诩、李儒曾经商量过很多地方。对于冯翊郡,我们只能勉强找出一个优点,那就是这里离繁华的河东郡很近,作为跳板这是个不错的选择。其实就算冒上太早卷入中原纷争的危险,去河东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可惜那里林立的汉人望族根本不会接受我地出身。最后,我们决定宁可冒着东面留有三万敌军的危险也不去打这两郡地主意。
可当我决定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师后。冯翊郡的地位又不大一样了。控制冯翊的话,黄河就可以成为我避开中原纷争的界河。没有冯翊郡在手,控制黄河就只是一句空话,游弋在渭水中的水军也将成为气势磅礴的摆设,虽然我还没看到我地水军经费会在哪里。可为了战略上的需要,难道就让我们负担起两郡近四十万边民的生计吗?我实在想不出有好办法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
王克的横空出世让我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可能。虽然他的兴趣已经有所转移,但王克不愧为水利专家的后人。他地原话是“只要有水,我就有办法改良土质。”洛水的上游贯穿冯翊郡而过,而泾水则流经了大半个北地郡。
对于改良盐碱地,王克的建议是采用大定额灌溉,冲洗淋溶土壤盐分,并用排水系统将之排出灌区;然后引洪放淤,将含有大量泥沙的河水引入地表,届时沉淀就会留下相对肥沃的泥沙;最后用竖井排水法引出地下水。因为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可以有效防止土壤再次盐碱化。
最后王克无奈的承认这些措施还不足以让土地肥沃起来,这只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地有所改善,否则他的先人早就造福于民了。这听起来不大可行,为了些许的提高将整片土地空置一段时间的损失并非百姓们所愿意看到的。尽管收成少得可怜,毕竟这些土地上总还算是有些产出。对此,我并不困惑。因为我有个远在西域的部下号称能在沙地上种出粮食来。有王克打下的良好基础,张勇一定有办法让这些土地变得生机勃勃,他们两人应该是绝配。
看到雨势稍小点后,我提议让候成过河去探下情况。看到徐盛跃跃欲试的样子,我笑着建议让这小家伙在负责送侯成过河的时候,他自己也可以另外去探探。徐鉴略带感谢的看了我一眼,看来他也希望利用这次机会小小打磨下徐盛地锐气。小家伙还有点骄傲,受些挫折未必是坏事。
“没有敌人,方圆十余里我找了个遍。”回来地时候徐盛高声叫道。
“附近应该没有大队的樊稠军。我没时间仔细找,但下邦城东二十里处有大队骑兵北上地痕迹。”侯成如一贯那样轻声细语的答道。
“不可能。先不说你能不能跑那么快。这么大的雨早就把行军的痕迹冲走了,何况就算你能找到痕迹你也无法知道他们是向北还是向南了?”
“不得无礼!你年纪轻轻懂?”徐鉴厉声喝道。
徐盛的话让我很满意。一个人骄傲些很正常,争强好胜的话只要不过度就是好事,敢于把对同僚的疑问直接表达出来那叫胸怀坦荡。
“侯成,你告诉他吧。”我淡淡的说道。
“大雨是可以冲走行军的痕迹,但有些变化却是冲不走走。在大队骑兵经过的地方,那里的地面会比边上略略低一些,积水也会深些。至于我为说他们北上了是因为地上的草,小的草被践踏过后很快就会恢复过来,而那些比较大的草恢复就要慢些了,我看到它们的根茎大多是往北偏的。好在这几天刮的不是东南风,否则我还是很难判断。另外,从草的恢复情况来看,樊稠军可能是在昨天或者前天晚上才北上的,这就是说他们对我们肯定怀有敌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