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大军云集(2/2)
“刚猛之极,那是天作之合。我带领的飞熊军必败。”赵云想了下,显然心有不甘:“但换成董卓领军的话只怕又是难解难分了。”
我剧震。踩着鼓点前进的那支飞熊军我记忆犹新,面对宛如一体的飞熊军,这些强悍的贵霜人能用力量撞破那山一样的厚实吗?还好这是不可能的。
董卓,我摇了摇头,来西域之后,我几乎把他遗忘了,可现实无法逃避,我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又会以怎样一种形式结束呢?真是个头疼的问题。
我相信,波调那头同样不会轻松,光是飞熊军全军宛如一人的凶厉眼神就够他头疼一阵了。他应该在庆幸我们不一定会是敌人。
我们本来想去找塞曼那支鲜卑军晦气的,可惜他很知机,根本没来。虽然和飞熊军齐头并进了一段时间,很快他们就掉队了,估计是和大部队会合了。
接踵而来的喜讯让我发觉我越来越离不开贾诩了。
三天前,贾诩建议去找找康居的那支援军。因为历史上康居人一直以强悍和坚韧著称,就算盛极一时的汉武帝为了抢夺大宛马而强攻大宛时,他们都敢于派兵来援,全天下就此一家。据说那一战出征的时候有足足两万康居人,大宛屈服于压力交出骏马后能活着回去的康居人连一千人不到,但他们都是高昂着头颅回康居的。有这种传统的军队,纵使被鲜卑人击败了,除非全军覆没,被迫后退后他们依旧会卷土重来的。在赤谷城往西数百里的地方,侯成和同行的乌孙人果然找到了这支军队,虽然衣甲残败,尽管总数由三万人剧减到不足万人,但他们仍然渴望战斗,要用胜利来洗刷战败的耻辱。
按照我的建议,全面负责乌孙军务的勒拉克让他们继续潜伏。这种规模的部队在意想不到的时刻出现已经能够有效的影响局势了。
浩浩荡荡的鲜卑军前锋终于出现了,蝗虫般的军队席卷了所经过的所有地方,带走了一切可以带走的物资,让那些乌孙的老弱病残在绝望的寒冬中度ri如年。事实上这些老弱很早以前就被他们的族人留下少量食物后抛弃了,这是草原民族的生存规律,否则战争过后来年注定的饥荒他们也无法度过。年轻力壮的民众会随大队迁移,他们才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根本,而他们的夫辈已经完成他们的使命了,就象更早之前这些老人对他们的父辈所做的一样。
根据情报,算上塞曼那三万高柳军,这次鲜卑远征军的总数超过十二万人,甚至包括一万丁零军。从巴拉音的合作来看,在和连手下他这个丁零王应该可以当得很久。好在我那个二舅呼厨泉没有响应和连的号召前来,否则在战场上相遇的话,我是会毫不犹豫杀掉这个有血缘关系的最后长辈的。
和连的大军到了赤谷城外五十里就止步不前,甚至连分兵包围的举动都没有。他们扎下了浩浩荡荡的军营,绵延数十里,更是将掠夺来的牛羊等物资放在营地的最中间,不给我们留下任何机会。
我们最担忧的事情应验了,和连根本不屑于攻城。尽管在大小规模上在相差无多,但赤谷城城防远不如长安、洛阳这样的坚城。不过对于攻城能力不强的鲜卑军来说,哪怕付出重大伤亡也不一定能破城池。
塞外疾苦的事实我十分清楚,但真正面对这种情况时我多少还是有些手足无措。纵使是乌孙这样完全duli的民族,他们的粮仓也是基本空空如也。宰食完所有的牲畜或许可以撑到开chun,可是将来的希望呢?某种意义上来说,光是守城的话白沙瓦军团完全是多余的,飞熊军甚至都略显多余,只会是浪费粮食,因为数十万死战的乌孙人已经有望守住这巨大的城市了。
最高明的战术并非是繁杂的变化,而是扼住敌人的要害,平凡中起杀机。这点上和连做得非常好,从一开始他就把握住了乌孙人经不起对峙的消耗这点。任凭你玩什么花样,除非与我决战,我睬都不睬你。退一万步说,就算此番进军无功而返的话,鲜卑人包括丁零人也逃过了漠北的风雪之苦,就当到温暖的准噶尔盆地度了一回假,何况主人的东西可以想拿就拿。
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正面与庞大的鲜卑军队对战。高柳军改由和连亲率以后,战力大幅度上升,单单他们就有能力同时抗衡飞熊军和白沙瓦军团。乌孙人尽管同仇敌忾,哪怕算上一万康居人,和九万大漠铁骑相比战力上还是相去甚远。由于鲜卑军相当集中,各个击破的机会并不存在,七万不到对十二万,此战难打。数量上甚至是质量上的劣势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鲜卑人的统帅是和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