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西域都护(1/2)
西域都护府源于汉武年间,为了打击匈奴,汉人势力开始进入西域。起初都护一说只是附在其他官号上的职称,多以骑都尉代领其职,俸禄多达二千石,西域都护治所在于乌垒城。因为粮草运输和征集不便,一般另设一名屯田都尉配合都护。新莽末年,王莽大乱时兵力几乎被抽调一空的西域同样大乱,都护李崇没于龟兹,都护府被迫中断。建武二十一年,车师等西域十八国上书请求复置都护,光武帝没有答应。永平十七年,汉明帝派遣陈睦为西域都护。永平十八年,焉耆、龟兹两国叛乱,陈睦被杀,都护府的设置再度陷入困境。
同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班超横空出世,开创了一段不朽传奇。永元三年,德高望重的班超正式出任西域都护使,驻龟兹境内它乾城,西域三十六国几乎全部纳入了都护府管辖的范围。永元十四年,在西域一呆就是三十一年的班超因年龄原因返回洛阳,同年病死。此后,继任者有任尚、段禧,都是碌碌无为之辈。仅仅五年后的永初元年,西域再度归于混乱,段禧黯然而回。又过了十六年,出任西域长史的班勇继承父志,复平西域,以长史之职行都护之实。五年后,班勇含恨被罢官。此后至今的六十余年间,汉人在西域的影响名存实亡。尤其是最近二十年,屯田之兵已经尽数撤回。
其实在灵帝、恒帝年间,朝廷之中对是否关闭玉门关的争论一直非常激烈。权臣贵戚大多以西域交通不利、民风粗放不羁为由,力主关闭玉门关断绝与西域的联系。比较务实的人则从国家大局出发,据理力争,强调同西域往来对于巩固汉边境安定的大义以及经济上的巨大利益,坚决反对东汉放弃对西域各地的管辖。可惜鲜卑崛起之后,北部边境压力ri趋增大,捉襟见肘之下西域都护府只能黯然成为昨ri黄花。
“以西域诸国的军力,要设置都护府应该事有可图。但以目前之局势,大汉不可能长期派驻一支强军。张大人能否告诉我,如何才能让都护府长治久安,不至于昙花一现。”对比所能带来的巨大好处,设置都护府的一些困难根本不足以成为畏缩不前的理由,历史上种种不快的根本原因在于民族隔阂。尽管心中早有定论,我还是想看看张勇会有什么好的办法。
“对于如何维持都护府,下官以为可以简化为八个字:凭力慑人,以仁治民。西域之民大多骠悍,唯有强者才能让他们折服,一味的迁就会让他们得意忘形。同样,数百年来我大汉戍边将士粗豪之人居多,严酷之吏为数不少,久而久之怨恨者ri众,唯有以仁爱感之才能释其犹疑让其归心。”
“有此一席话,西域都护使一职非大人莫属!”张勇的表现让我想要击节叫好,这样的安排应该能随他的心意了吧。
张勇竟然惘然出神。
待我问及缘由时,张勇长叹了一口气:“虽然孤悬大漠,我对大汉之事还是略有耳闻的。虽然世人皆言皇上年幼朝政把持于董卓之手,心中总有侥幸之念。今ri听将军一言,终知传言非虚,心中不快望将军见谅。”
张勇的洞察力之强让我微微一怔。征西将军是绝不可能任命封疆大吏的,多半还是凭我董卓义子的身份,这足见董卓势力之大。
“将军切莫在意,我对将军没有任何意见。虽然世人说法颇多,就凭我的观感,将军绝对是忧国忧民之人,诸般不是只怕是世人谬言了。”
“返回长安后,我一定奏请皇上任命你为西域都护使。”略一犹豫,我改了种说法,张勇已经赢得了我的心,如此人才绝不能错过。
“最适合的人并不是我。”张勇摇了摇头:“年龄姑且不论,我手无缚鸡之力,绝非合适人选。要想真正为西域都护府尽心尽力的话,真正最适合我的位置是屯田都尉。实不相瞒,我对农业之道颇有心得。西域地广人稀,水草丰美,开发的好绝对能成为我大汉的粮仓。”
来到敦煌之后,贾诩就曾经说过,这里的太守不简单。理由很充分,敦煌地处大漠,耕地大多贫瘠,而来往行人却无人面带饥sè,街上物产之丰富竟似不亚于土地肥美的京辅之地,要知道这绝对没有运进物资的可能。
“以大人之才曲就此职只怕大材小用了吧。”我有些疑惑。
“将军有所不知,下官幼年的时候经历过饥荒。正所谓民以食为天,正常光景还好些,一旦天灾**饥民之惨实在是不忍目睹。农业实乃国计民生的关键所在。以大汉之强,部分大军参与屯田的情况下,六千万子民也只能长期供养五十万军队,足见农业的现状并不足以支持动荡的局势,在耕作之道上需要下工夫的地方很多。非是下官危言耸听,现时天下形势大乱之相已成,到时壮丁抽调一空甚至伤亡殆尽的话只怕就是一场大浩劫啊。除了保疆卫国互通有无之外,下官之所以强烈建议重设西域都护府,就是希望能在这战乱波及不到的地方利用西域之民的人力和土地为天下苍生做些事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