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乌孙之危(1/2)
“谁能告诉我和连的鲜卑铁骑为何仍在边境眷恋不去?”
这是件很奇怪的事情,董卓军主力返回长安后,长城以北的庞大鲜卑军已经无机可乘了。眼下秋高气爽之时将过,寒冷随时可能降临大地,鲜卑军没有借机退却实在是令人费解,难怪董卓会有此一问。
每每提到和连吕布的意识就愤愤难平,仇恨已经牢牢的生根发芽了。为了替他复仇强行北上?我非常想这么做,可是理智告诉这是近乎送死的举动,董卓是不可能同意的。凭借董卓的军力,要想在一场防御战中打败鲜卑人至少有七分把握。若是在长城以北的辽阔草原上和超过十万的鲜卑铁骑打一场骑兵会战,胜负之势就会完全颠倒过来。
以当年夏育、田晏等人讨伐鲜卑之战为例,汉军边塞铁骑三万,重装骑兵超过一万,且有超过三万南匈奴骑士全力配合,仍然落得个十丧仈jiu的惨败。要知道当时是事发突然的进袭,由于檀石槐领地纵横万里,军队仓促间调动不及,真正能应战的士兵不会超过总兵力的一半。今ri之和连,刚猛或许仍然不及当ri的檀石槐,但论到狡诈多变只怕远超其父。从情报来看,可以说长城以北那支鲜卑人实力已经超过了当年大战夏育等人的鲜卑部队。更不用说和连还随时有可能得到呼厨泉的南匈奴骑士援助。
将这些事情和吕布交流过后,他不再怂恿我冒险。
“鲜卑人没有任何图谋徒费粮草是不可能的事。”董卓的话极有道理:“大家觉得有没有可能是联军与鲜卑人取得了联系?”
这根本不是问题,事实上连董卓自己都在摇头,汉人中绝不会有人接受异族人,哪怕是山穷水尽的时候联军也不可能作出这种选择,何况联军已经名存实亡了。问题是没有其他强大部队的配合,鲜卑人再强也不可能在强攻中取胜。
这确实是个难以理解的问题。
“情报说北地一带的鲜卑军打的是和连的帅旗?”发问的是贾诩。
这是确凿的事实,北地郡一带与之对峙的樊稠不止一次远远看到过和连本人。试图立下大功而死在他手里的冒失将士更是数量惊人。在戍边将士面前,和连几乎可以和死神划上等号了。如果不是蜿蜒万里的高耸长城,或许在董卓回师前长安已经落入了这些膘悍的异族骑士之手。
贾诩若有所思的拈着稀疏的胡须,把头侧向了李儒的方向:“李大人,你觉的情况会是怎样呢?”
李儒浑身一震:“和连应该人在北地,但他直辖的那支jing兵高柳军未必在那。”
这是很浅显的道理,大战当前没人会愿意暴露主力部队的所在,但如果不是有意往这方面想的话,这事实很容易被忽略过去。现在看来,鲜卑人唯一的战机就在于那支jing兵了。
“难道鲜卑人已经潜入了关内?”董卓颇有几分不以为然。
“不会,哪怕是长城之内也是坚城甚多,虽然鲜卑人的野战能力极强,若要攻城掠地的话并不可怕。”贾诩的话说到了一半就止住了:“他们真实的动向我也觉得很疑惑,不知道李大人有没有别的看法?”
我暗骂一声,老狐狸,以贾诩的能力想不出的话,李儒同样不会知道,只怕还是他韬光养晦的成分多一些。话说回来,若论谋略这两人都是一时之翘楚,和他们相比,正直的陈宫可能就要略差一点了。
“主公,以属下之见,和连的目标只怕另有其人。”李儒的回答很干脆:“长城以北之地一马平川,轻骑一夜能行三百里,高柳军有可能东进并州了,不过最大的可能还是西进了。”
“奇袭乌孙人?”董卓的眉头拧了起来。
从战略上说,这极为高明。鲜卑人举族南下对峙董卓之机,对乌孙人而言威胁会暂时消除,防守上必然会有些松懈。何况正常的话他们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和连身上,一ri和连不动,乌孙人就会觉得高枕无忧。不象汉人之地城池林立,乌孙等西域国家以游牧生活为主,一般以都城为主少有坚城,整个战争过程中经常以野战为主。乌孙的总兵力在七万左右,四万高柳兵奇兵突进的话确实具备了击破他们的条件。只要击败了乌孙人的主力,和连的鲜卑大军可以缓缓而进一举攻克他们的都城赤谷城。数万人要想悄无声息的行军虽然很难,但也不是做不到,选条人迹罕至的道路,遇到的人都杀光就行了。
“难道和连不怕夫余人乘虚而入?”以董卓的能力也许他早就知道答案,但这种发问还是可能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