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知难而进(1/2)
上朝的路上,我遇到了董卓和李儒,这十有仈jiu是董卓的有意安排。这么重大的决定纵使如董卓般极富雄才大略也是踌躇难定。
世人皆言董卓残暴,视生灵如无物。刚接触时,我也有这种感觉,董卓时常会纵容部下行凶,对善良百姓极为严酷,对逆己之士动辄斩尽杀绝,手段之毒辣让并非善茬的我都颇为心惊。接触久了我才发觉董卓的真实面目,这应该是来自他母亲的血脉在起作用,这是一种强者生存的逻辑。越是懦弱的人,董卓愈是看不起他,只有强者才会赢得他的尊重,难怪他如此轻慢循规蹈矩的寻常百姓。若非京辅之地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难保董卓不会人为的优胜劣汰。
但火烧洛阳一事牵扯实在太广,影响肯定极为恶劣,董卓应该是希望我和李儒这一文一武能为他分忧。我心中又活络了起来,从前几天飞熊军和狼骑能震慑二十万联军来看,或许在洛阳附近抽调一些兵力支援雍凉后战线还能够稳定下来,旷ri持久后洛阳未必守不住。
我对李儒印象一直不好,虽然知道他才华横溢还是因为印象不佳的原因轻看了他几分。李儒用jing彩的评论外加一段典故就让董卓下定了放弃洛阳的决心,他甚至没有对当今局势进行任何分析。
我听得心驰神往。
“治乱交替之际,中原总是一个独特的舞台。无数英雄在这里崛起,绝大多数人也在这里败亡。他们成败兴衰均与其在中原经营措置的得失相关,而经营中原的得失又与他们对中原局势的判断密切相关。”
“讲主要的。”董卓做事一向务实。
“中原的局势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原的地理形势造成的。中原四战之地,四面均能受敌,所以纷乱之初,中原注定是一个四方交争之地,也是混乱、动荡和种种不稳定因素的汇聚之地。从冶到乱,形势由中原分散四方,此时,据中原四战之地者常难,而据四角山川险固之地者常易;从乱到治,形势由四方汇集中原,此时,则须走出四角。摆脱偏霸局面,进取中原,以争天下。”
“主公之才自比高祖如何?军力之强可与高祖败项羽时比肩吗?”
董卓看了看我,摇了摇头。
李儒是不会无的放矢的,自比高祖?这是义父第一次在我面前流露出强烈的野心,这确实是个恰当的机会向我发出某个信号。
李儒继续娓娓道来。
“扫荡完各地割据势力后,汉高祖想要定都洛阳,手下重臣如韩信、夏侯婴、彭越等人同样主张立都洛阳,高祖自己都曾经说过:洛阳,东有成皋,西有崤渑,背黄河,向伊洛,其固亦足恃也。”
粗通文墨的董卓就算了,说来惭愧,我对这段历史同样一无所知。
“齐人娄敬因此谒见高祖,劝说道:陛下yu都洛阳而与周室比兴隆,但是陛下取天下与周室颇为不同。周积善累德十有余世,国人争随之,诸侯自归之,遂以灭商。及成王即位,周公相焉,乃营洛邑,以为此为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故周之盛时,天下和洽,诸侯四夷莫不宾服,效其贡职及其衰也,天下莫朝,周不能制也;非惟其德薄也,形势弱也。陛下之取天下,是靠武力征战.天下伤痍至今未复,不能与周室相比,因此不如入都关中。若陛下能入关而都长安,纵使关东大乱,仍可全有强秦之故地。夫与人斗,不扼其喉而击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坐镇秦之故地,既可扼天下之喉又可以击打其背。高祖自此心动。”
“张良同样认为:洛阳虽有险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数千里关中之地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有张良和娄敬立都长安的建议,高祖最后决定弃洛阳而定都长安。在天下局势尘埃落定之下,娄敬、张良等人对中原洛阳的看法尚且如此,若天下纷乱,洛阳则更不足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