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初试啼声(1/2)
三个月后,长城上的烽火经久不息,朔方、云中、九原三郡同时遇袭。和连的狡猾远胜当ri的檀石槐,因为这次攻击并州的不是鲜卑人,而是丁零人。
丁原尽管高明,但由于情报的缺乏,还是无法第一时间掌握塞外的形势变化。众所周知和连的草原联盟方案不是很受欢迎,在今年入chun后鲜卑族开始大举集结兵力的情况下,丁原的判断是和连首先要确立他在草原民族中的地位,那样战争是最大的可能。不过据战后辗转得来的消息,在显示军威的同时和连给乌孙、丁零、夫余三族的头领分别写了一封血书,上面就只有两句话,第一句是个问题“去年冬天你们因为饥寒失去了多少族人?”,第二句是个论断“汉人是我们的二十倍,自相残杀的话我们永远走不出草原。”
以利益为纽带的四族军事联盟成立,乌孙负责凉州,丁零攻掠并州,夫余寇边幽州,鲜卑族则需要越过南匈奴的部分领地直接威胁雍州,哪一族取得最大的战功就将成为联盟的盟主,直至下一次集体行动中的最强者出现。
如果四族齐心协力的话,这次合作虽然不能动摇汉室根本,仅以四州之兵要想退敌确是极难,为祸之烈将远超以往。可惜四族中至少三族是各怀鬼胎,乌孙和夫余虽强,但汉军善于城池防守且有人数优势,纵使是全无顾忌的情况下胜负仍是未期之数,何况还有居心叵测的和连在后方虎视眈眈,到时候和连完全可以凭借不触犯南匈奴的借口将行军速度尽可能减缓。代表鲜卑族的和连由于年岁尚轻,行事方法无人知晓,所以常人很难判断他的真实用意。
四族中战意最浓的是丁零,自从为檀石槐所败后他们失去了sè楞格河流域的领土,进一步北迁至北海(贝加尔湖)以北,严酷的气候条件和贫瘠的土地让他们的生存非常艰难,所以第一个响应和连号召的就是他们,虽然他们不愿承认和连的盟主地位。由于凭一族之力很难拱动占地上万里的鲜卑,纵使无法在相对温暖肥沃的并州建立永久的居所,这也是个好机会从繁荣的汉人那劫掠大量财富,事实上汉军挺进数千里报复xing讨伐丁零的可能xing就是零。虽然需要担心和连的背后插刀,只要能保持强大战力自保的话,这种可能xing毕竟不大,如非联盟正常的话丁零军不可能有机会通过鲜卑人的广阔家园来攻击繁华的南方。
丁原集结部队是按照标准的配置进行的,尽管看到那些战车、弩车时我砰然心动,但结合师傅留给我的异族知识,我还是提出了否定的意见。
“没有这些装备的话,我们的战士就会在骑shè上处于劣势。奉先,能不能告诉为什么我们必须轻骑突进的原因?”
经过这些ri子来的耳濡目染,我已经熟悉了丁原,给我的印象丁原总是在思考问题,他对于现有信息的掌握能力让我叹为观止。丁原非常勤勉,尽管主簿一职事务繁忙,哪怕加上练武的消耗我的休息时间还是比他多得多。他还非常谦虚,甚至路遇一老农他都能问上几个问题。
“如果我是丁零人的话,在与虎谋皮的情况下只能和时间塞跑。由于不能被大幅削弱战力,他们必须赶在我军援军到达前踏上返乡的道路,否则抢得再多也无福消受。”
“你说得对,不过我并不会听取你的意见。”丁原以一种近乎考较的目光看着我:“如果你是我,或许会采用同样的选择。”
我若有所思的看着这个睿智的刺史,忽然心中一动:“那是因为我军败不得,我军主力若是失败的话,长城以北区域势必难保安全。万一丁零人主动求战的话,单单和他们比拼骑shè我军会不利。何况我们并不能排除他们担心我们追击而回军一战的可能。”
丁原眼中隐有一丝失望之sè,表情却开始轻松起来。
短时间内我又想到了一种更可怕的情况:“相对而言,鲜卑人的威胁更大。如我预计没错的话,地处三郡之间的九原郡以北应该潜伏着一支鲜卑铁骑,虽然他们在等丁零被我军击败的时刻,一旦我军装备简单的话,他们很可能会调整策略,甚至与丁零人一起夹击我们。”
丁原神情复杂的看着我,犹豫了很久:“如果由你领一曲人去干扰丁零人的行动,你有信心吗?”
我有信心,因为正常的话丁零人只会派人密切注意边军屯兵点的动向,四出劫掠部队的规模并不会太大。现在边防军很难出击,在朔方等地分别只有五千左右边防军的情况下,一旦弃城而出的话,很容易被三万丁零铁骑围而歼之。
“我要高顺那曲士兵。另外,我要有权调动至少一部边军。”略加思考后我提出了我的要求。
丁原凝视了我片刻:“我可以给你一次机会调动云中郡的边军。”
对丁原我只能说佩服,丁零人此次南犯,必定抢夺了不少财物,所以他们很可能有个战利品集散地。只要夺走这些财物,双手空空的他们就难以很快离开。对于丁零人来说,出于对鲜卑人的担忧,选择自最东方的云中郡退军尽管看似拉远了回北海的距离,但同样远离了按照盟约开始向雍州挺进的鲜卑军主力。为了减少运输距离,很可能丁零人的战利品就集中在云中一带。
“和连为什么一定要对付丁零呢,联合不是更好吗?”丁原更象是在思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