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世界大战 第卅八章 巧取豪夺(1/2)
第七卷世界大战第卅八章巧取豪夺
“胡尘犯阙冲关,金辂提携玉颜。**此时萧散,君王何日归还。伤心朝恨暮恨,回首千山万山。独望天边初月,蛾眉犹自弯弯。”吟诵着这首《广谪仙怨》,陆军上将蔡锷此时看上去倒是有一些前清秀才的风采了。
落日下的代赫纳大沙漠漫漫无边,一只孤独的苍鹰在大漠的上空盘旋。一支孤独的军旅夜宿在大漠边缘,陪伴他们的除了摩托化的车辆和“沙漠之舟”骆驼外,再就是像大漠一样无边无际的孤独和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的思念。离开祖国已经快10年了,10年里,蔡锷只回去过3趟。
“明天就可以到利雅得了,蔡教官。”身后传来51摩托化师师长白崇禧上校的声音。这位有“小诸葛”美誉的年轻军人正成为军界又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他的晋升速度几乎可以与当年**战争年代的前辈们相媲美,经过张孝淮的推荐后,他已经担任了通常只有准将军衔者才能担任的摩托化师师长的职位,晋升将军衔看来只是时间的问题。
少年才俊出身的蔡锷也喜欢青年才俊,对于这位刚刚来到中东的年轻师长,他也和徐树铮一样充满了栽培的心思。
“健生啊,这座阿拉伯半岛上的名城可是一座充满了传奇的城市啊。”蔡锷感慨道。
“是啊,它见证了沙特家族的百年风云、起起落落。”白崇禧应道。
统治着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方地沙特家族是从18世纪中叶崛起的,穆罕默德-伊本-沙特与挚友瓦哈卜一起投身军旅。并逐渐建立起沙特家族的第一个王朝。在创业阶段,瓦哈卜厥功至伟,这位伊斯兰教义正宗之一罕百里教派的忠实信徒创立了瓦哈比教派,他号召全阿拉伯半岛的部落团结起来,赶走非正统的穆斯林——土耳其人。瓦哈比教派只依据《古兰经》和穆罕默德的圣训持论立说,反对崇拜先知和其他圣徒。在瓦哈卜地努力下,瓦哈比教派的影响急剧扩展。穆罕默德-伊本-沙特与瓦哈卜地联手奠定了沙特王朝的基础和模式:沙特王朝的教权归瓦哈比教派。政权归沙特家族。
在之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沙特王朝经历了几起几落的风风雨雨。几经灭国,利雅得几次陷落,最终沙特家族还是站立了起来。
1902年沙特家族又一次夺回了利雅得。在一个新月如钩的夜晚,21岁的沙特家族新任掌门人伊本-沙特亲率30名贝督因精兵骑着骆驼直扑利雅得城下。随后,他令20名部下在城外接应,自己带领9人越城而入,杀死守城将领。夺回城池。蔡锷认为这种传奇中地故事在20世纪恐怕是很难再发生的了。
此后伊本-沙特又一次开始了统一阿拉伯半岛的过程。在瓦哈比教派和“阿拉伯的劳伦斯”(英国谍报人员劳伦斯,奥斯卡获奖电影主角——作者注)的帮助下,正对汉志国王侯赛因和内志各部落展开强力攻势(阿拉伯半岛当时分为汉志和内志两大部分),阿拉伯半岛眼看又要归于一统。
中国人的到来改变了一切。英国人被犹太人挡在了西奈半岛那边,他们一度极其强大的海军在马六甲海峡几乎全军覆没,他们已经管不到这里了。于是,阿拉伯半岛的滚滚黄沙迎来了中国人地滚滚铁流。
沙特家族成为中国人重点打击的目标。尽管这个和瓦哈比教派相结合的统治家族在阿拉伯半岛上拥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号召力,但中国人还是选择了剿灭他们而不是和他们合作。在这里。中国人似乎不需要傀儡,或者说,不需要太强有力的傀儡。
“伊本-沙特再传奇,在中国军队的铁流面前也难有神奇地空间。”白崇禧又说道。
蔡锷笑笑。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也有让对手不寒而栗的冷酷无情的一面:许多反叛他的部落都遭受了灭绝的命运,妇幼概莫能外,主谋的酋长被当众吊死。其中包括他的伯父。现在,他的家族也面临着几乎同样的命运。不用中国人动手,在这个半岛上他也拥有数不清地仇家,墙倒众人推地道理在哪里都是一样的。
阿拉伯半岛与科威特不一样。科威特已经有很多中国人,在最近十年来,起码有50万中国人移民来到那里,所以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一夜之间长驱直入后可以悍然把科威特并为中国地海外省。可是中国人在阿拉伯半岛却没有这样的基础。中国无法把这么大块的蛋糕完全转化为自己的食物,所以,让沙特家族的众多仇家重新崛起就显得很有必要了。这个半岛维持四分五裂的状况符合中国人的利益。
至于中国人为要对这个半岛如此费尽心机,显然不仅仅是为了阿拉伯半岛重要的战略地位。看看远处那些正在沙漠中漫步的平民服饰的人就知道了。这些都是总统特意派来的石油勘探人员。这个半岛上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蔡锷不用鼻子闻就能猜到。对于他的美女老师。他太了解了。这位大财阀对于石油有着别人无法理解的灵敏嗅觉和狂热执着,就像基督徒崇拜上帝。沙漠里的人崇拜淡水。蔡锷用脚趾头也能够猜到,这里蕴藏的石油资源一定丰富到了他无法想象的地步。
所以这次他亲自跟着部队来到这里。按照一般的情况,这种军事上难度并不高的战役根本不用中东战区盟军最高司令官阁下亲自出马。
阿拉伯半岛将要掀起一场腥风血雨,但举起这把屠刀的人不能是中国人。半岛将拥有新地主人们(重点在这个“们”字)。但幕后的主人必须是中国人。阿拉伯半岛的问题根本不是军事问题,而是需要复杂政治智慧运作的血腥游戏。丁香决定让蔡锷来主导这场游戏。
从本质上说蔡锷是一名军人,但却是比较具有政治头脑的军人。蔡锷很苦恼这一点,但这显然不是他的错。他的老师丁香一直以来都刻意地让他与政治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鉴于这种关系在中国国内地宪政环境下是危险而惹人非议的,所以这么多年来他一直被“发配”到中东。
在三大战区的最高司令官职位中,中东战区的盟军司令职务最考验一名军人的政治协调技巧,远不是一名单纯的将军可以胜任。蔡锷不得不变得不单纯。这由不得他。昔日**军中意气风发的“剃刀”蔡锷如今已经成为集职业地军人、老练的政客和油滑的外交官为一体的化合物,岁月的风霜是这种化合物的添加剂。在帅哥蔡锷的脸上增添出更加让少女迷醉的风韵。
“蔡教官,早点休息吧。”白崇禧说道,“其实……您真不该来。这种战争,不该您这位盟军最高司令亲自出马地,最高统帅部对我们也太不放心了点……”
蔡锷微笑。他也曾经是这样单纯而犀利的青年军人。年轻,多好啊……
……
阿拉伯半岛的局势在中国军队到来之后急转直下,汉志王国和内志沙特家族军队主力遭到毫无悬念的歼灭。8月27日。在中国军队的“协助”下,部族联盟武装攻占利雅得。沙特家族惨遭仇家血腥屠戮,就像当年被他杀害的部族首领一样,一代君王伊本-沙特被当众吊死,沙特家族1000多口人也遭到悲惨地命运。
中国军队没有进城,放任部族联盟武装在利雅得城中为所欲为。就像所有游牧民族攻陷一座城池以后会干的事一样,部族联盟武装对利雅得“大索三日”,一片狼藉。阿拉伯贵族遭受惨痛打击。很多贵族家族惨遭灭门。
沙特家族的灭亡让阿拉伯半岛的权力天平瞬间失衡,为弥补沙特家族留下的巨大真空,各部族之间又展开了精彩的博弈,有文的,有武的,大打出手者屡见不鲜。而已经迅速在阿拉伯半岛各主要绿洲安营扎寨的中国军队却悠哉游哉看戏。
各部族都意识到此时中国军队是这场博弈中真正的决定力量。围绕着中国人,新地博弈开始了,各种许诺、交换和阴谋层出不穷,蔡锷在位于利雅得西南地驻地穆扎希米耶每天忙于接待各个部族的酋长或使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