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世界大战 第廿九章 侧翼危机(1/2)
第七卷世界大战第廿九章侧翼危机
1916年7月22日,前线侦察飞机传回的一条讯息让北方战场最高司令丁铁元帅陷入严重的焦虑之中,他的通信主任因为一直连接不通a集团军群司令官张作霖的电话而遭到了他严厉的训斥。贝加尔湖区域连续几天的大雨让长途电话线出了一些问题。
丁铁决定,立刻坐飞机赶赴达拉哈伊前线。他向空军第1集团军司令柳炜空军中将询问过了,贝加尔区域的雨已经渐小,飞机可以在达拉哈伊机场降落。了解到事态紧急,老飞行员柳炜决定亲自给丁铁驾机。
丁铁这些天来一直对于第1装甲集群的态势感到担忧。贝加尔区域的大雨让第1装甲集群失去了空中侦察和掩护,在这种情况下第1装甲集群依旧快速进军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
丁铁一直认为,闪击作战的最大问题在于,这种作战方式其主力突击部队的侧翼是不安全的,在强大的空中侦察和侧翼保护部队较强的机动能力之下,这种状况通常不用过于担心,而且,闪击作战通常能够打乱敌军的部署,让敌军在强大的威胁之下腾不出力量来进行反击,尤其是在敌我双方存在巨大的机动能力差距的情况下,即使侧翼出现险情,也可以由摩托化部队快速驰援而及时化解。
但是出于一个职业老兵的直觉,这次丁铁却嗅到了危险的味道。最大地原因,在于他对他的对手扎瓦罗夫将军的尊敬。这位难缠的老将不是那种容易被轻易击垮的对手。这段时间以来第1装甲集群过于轻松的进军一定存在问题。不知不觉之中,第1装甲集群的侧翼已经暴露地很长,而乐观的情绪正弥漫在军中,谁也没有认真地把俄军对于侧翼的威胁看的太重。a集团军群司令官张作霖在此前给北方战场统帅部的电函中认为,俄军的战场机动能力导致他们没有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强大的突击兵力对第1装甲集群主力地侧翼进行大规模的突击,兵贵神速,第1装甲集群应该保持现有的速度。在敌人反应过来之前一举攻克斯柳金卡,截断俄军贝加尔方面军的东西两部。并且向伊尔库茨克实行闪电突击。如果侧翼出现险情,凭借国防军强大的机动能力,可以轻松化解。说到底,张作霖不相信俄军能在眼皮子底下聚集强大的兵力。
丁铁承认张作霖说的有道理。这么多天以来,俄军如果有强大的兵力调动,不可能一点都没有蛛丝马迹。可是他地对手扎瓦罗夫将军老辣的作战经验更让他不放心。丁铁总是觉得扎瓦罗夫一定是在策划一个巨大的阴谋。
贝加尔区域突降的大雨让丁铁开始揪心。这大雨一下就是好几天,中间丁铁不断强令空军侦察机对第1装甲集群侧翼地区进行空中侦察。但是没有效果。在这样的天气下,即使勉强能飞,但能见度实在太差,不会有发现的。直到今天,7月22日地中午,渐小的雨势终于让侦察机飞行员们有了一些发现。3架侦察机连续发回措辞模糊的报告,称俄军在克廖恩以东地区有大规模兵团集结的迹象。
丁铁的担忧终于闪现出了成为现实的某种迹象,他的心也沉到了谷底。此时的他还心存某种侥幸。在这种大雨天气下,短短的3天时间里,俄军应该不至于集结太强大的兵力……
经过两个多小时地艰难飞行,丁铁地座机降落在达拉哈伊野战机场。他当即乘坐吉普车赶赴第1装甲集群设在这里的指挥部。
刚进指挥部,丁铁就感受到了某种不同寻常地紧张氛围。参谋军官们神色紧张的跑来跑去,到处是在电话里大声喊叫的声音。无线电通信兵们也在忙乱的大声喊叫着各种呼号,和前线指挥官进行联络……
“?!朝鲜第1师的当面出现俄军3个师的番号?他祖母的!哪里钻出来的老毛子部队?!”张作霖的大嗓门传进丁铁的耳朵,他正在接听一个电话,他的身边第1装甲集群司令官冯玉祥中将满脸严肃的仔细听着。
“?!日本第1师顶不住了,要撤?妈拉个巴子的,你给我告诉川村景明那个王八羔子,他要是敢后撤一步,老子枪毙他!”张作霖恶狠狠的摔下电话,一回头,看到丁铁那张黑脸。下意识的一个立正。迷迷糊糊敬了一个礼。
张作霖的动作让整个指挥部全楞住了。忙乱中的众人这才发现元帅阁下的到来,噼里啪啦一阵立正敬礼的声音。
“忙你们的吧。都时候了,还来这套虚礼!”人的名树的影,丁铁元帅冷冷的一声训斥,让所有人都禁不住冒冷汗。大家忙不迭的又投入到忙乱之中。
“谁能告诉我,这里到底发生了?”丁铁放缓了脸色问道。
冯玉祥看看张作霖,对丁铁说道:“目前情况还不清楚,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俄军在克廖恩一线聚集了强大的突击兵力,从两个小时之前起对我军侧翼发动了强大的攻势,重点突破口是在朝日联合军的防区。根据前线初步反馈,俄军炮火极其强大,远非一般的牵制性反击。”
“俄军进攻兵力有多少?”丁铁问道。
“目前已经发现的番号起码有12个师,其中有的师是从欧洲刚调过来的。”冯玉祥沉重的说道,“我们估计,从俄军表现出的攻坚决心看,这次俄军投入的兵力恐怕不低于25万。”
“大手笔啊……”丁铁喟然感慨。扎瓦罗夫不简单!这样大的兵力部署,绝对不是短短地3天之内可以完成的。他早就在布这个局了。
“大帅……”一名参谋军官老远跑过来。张作霖恶狠狠的瞪了他一眼。参谋军官愣了一下,看到丁铁,慌忙敬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