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世界大战 第五章 战争与和平(1/2)
第七卷世界大战第五章战争与和平
1912年8月18日,奥运会的圣火在上海的亚洲奥林匹克体育馆点燃。中华共和国总统丁香在10万人面前宣布奥运会开幕,她的声音也通过电台的直播传播到世界各地。这也是奥运会的开幕式第一次通过电台现场直播的方式展现给世人。总共有来自56个国家的3476名运动员参加了这次奥运会,是至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
美国《华盛顿邮报》称:“中国人通过此次举办奥林匹克运动展现了这个国家对于人类友谊的号召力,如此多的国家和运动员前来东方参赛表明,当欧洲大陆处于战争阴影下的时候,人们把世界未来的期望寄托给了新兴的大陆和新兴的代表。”
法国《费加罗报》的评论则是另一种论调:“中国人在显示他们的强大。他们通过举办大规模和高质量的运动会体现国家力量的强大,并且计划通过在全人类体质和力量的比赛中夺取很多的金牌来彰显东方人种的强大。与其说奥林匹克通过中国来宣扬友谊,不如说中国人通过奥林匹克在炫耀实力。”
英国人的论调则显得有些酸溜溜的。《每日电讯》报的时事评论员称:“中国人在博取友谊方面一直做的很成功,很多国家的民间都被这个外表忠厚的国家所拉拢了。上海奥运会来的人比伦敦奥运会要多很多,而这个国家对于欧洲主流国家来说却是这么遥远,从这一点上说。欧罗巴民族显而易见正面临着来自东方的分化。”
以色列地《卫报》则通过大大的标题表达了作为盟友的情绪:“奥运会!中国!都很棒!”
……
在随后开始的奥运会比赛中,丁香总共为12个单项比赛颁发了奖牌,包括引人注目的100米比赛、马拉松比赛、篮球比赛等。
中国人如愿以偿的获得了奥运会篮球比赛的金牌。这项在中国拥有广泛群众基础地运动获得了最高的关注,每场有中国队参赛地比赛都一票难求,据说最高票价被黄牛党炒到50元一张,相当于普通人2-3个月的工资。尽管中国各篮球俱乐部的职业球员因为奥运业余选手的原则不能参赛,但从军队中选拔出来的球员们水平一点不比职业球员低。一路横扫了各路对手,最终以97:67大胜决赛的对手美国队获得冠军。中国人在篮球这项运动中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技艺和美感。而超级球迷丁香在球场边欢笑尖叫地照片也出现在很多国家的报纸版面上。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足球队。中国人很奇怪的继承了另外一个时空中的同胞对于这项运动的糟糕天赋,中国足球队在比赛中5战5负,还以0:14的耻辱比分分别惨败给乌拉圭、阿根廷和意大利队,5场比赛只进了1个球(对手朝鲜队的乌龙球)却净丢31球,气地总统阁下发誓这辈子再也不看足球比赛(这个誓她在另外一个时空中也发过)。这个惨痛的结果直接导致了足球这项运动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在中国一直缺乏关注。
中国人还在田径、游泳、射击比赛中获得了很多的金牌。最出人意料的金牌来自100米的比赛,来自台湾地章俊雄以10秒38的成绩力挫欧美诸雄获得了这个项目的金牌而成为世界飞人,这个结果让比赛场上所有的白人选手比赛后一直显得失魂落魄。这个台湾小伙子也成为除了篮球队之外最受中国民众追捧的奥运英雄。
最终中国代表团在这次总共诞生了108枚金牌的奥运会中获得了17枚金牌。在金牌和奖牌榜上以微弱差距落后于美国(18枚金牌),却大大压倒了排名第三的英国(11枚金牌)。据说英国自由党籍首相阿斯奎斯在从报纸上看到这个结果后说了一句很耐人寻味的话:“这次是体育比赛。天知道这个不按常理出牌的民族下次还会赢得……”
……
历时12天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轰轰烈烈地降下了帏幕。来自世界各地地运动员同声唱响《欢乐颂》以纪念和平的岁月:“coe,mybrother!……”
和平地岁月却未能人们所愿在这个世界永久降临。欢乐的时光如此短暂,友谊的誓言犹在耳边,欧洲的火药桶巴尔干半岛已经迫不及待的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战争之神再一次露出了他那狰狞却极具诱惑力的微笑。
在土耳其遭遇以色列的打击国力大伤后,巴尔干半岛的民族纷纷把目光盯向这个衰落的帝国。他们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从土耳其的统治下获得民族独立,有的是为了摆脱土耳其的控制而振兴民族,有的是为了向土耳其复仇并且夺取更多的土地。总之。一个针对土耳其的政治军事同盟逐渐形成,其主要力量就是由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所组成的“巴尔干同盟”。
1912年,盟国向土耳其提出给予马其顿和色雷斯自治权,该要求遭到了土耳其的断然拒绝。在俄国支持下,巴尔干同盟各国于10月9日对土耳其宣战。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
在土耳其青年党人的统治下,这个国家虽然恢复了宪政。但是毫无进取心的新兴统治阶层却远没有让这个国家脱胎换骨的能力。这个由各种统治势力妥协而形成的大杂烩改良势力在错综复杂的势力地纠葛掣肘下,根本无法革除土耳其社会的积弊。官僚贵族腐败依旧,民生凋敝依旧,国家贫弱依旧,军队孱弱依旧。战争爆发后,土耳其军队就显露出了和6年前的第一次中东战争中一样的无能面目。
盟军为民族解放而战,士气旺盛。经过激战,塞、门两军进占马其顿和亚得里亚海沿岸。保军控制伊斯坦布尔以西地区。希军进占爱琴海诸岛。土军连战连败。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兵败如山倒,一直败退到埃迪尔内、约阿尼纳和斯库台等地。
11月3日土耳其被迫请求欧洲列强进行和平调处。由于盟国得到俄国支持。土耳其得到德国和奥匈帝国支持,在大国影响下,直到1913年5月30日签订《伦敦和约》,战争宣告结束。战败国土耳其丧失了在欧洲的大部领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