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五章 讨价还价(1/2)
李儒一大清早便来找李剑凌,果真是没有什么好事。虽然,李剑凌的推测已经接近了事实,但是事态却是要比他想的还要复杂了许多,竟是牵扯到了写贺文的事情。
天下九州,王铸九鼎,聚于京都,器镇天下。以彰显国运昌盛,社稷昌隆,万民昌平之功绩,天子九鼎,此为国之重器!
从夏王大禹开始初置九鼎镇九州,至今数千年,便也只有武则天有这样的气魄,敢再铸九鼎。这是大唐百姓的幸运,也是他们的不幸。处在大世之中,有一个有气魄的君王,无疑是一桩幸事。但是,有气魄的郡王闲不下来,总想弄点什么,流传万代,这便是百姓的不幸!
而武则天便是这样一个人,每一次动作,都是令天下百姓为之心惊胆颤。
早在武则天登基之初,便决定铸九鼎,以显其功。但是立天枢、铸铁山,修大佛、建天堂,被风吹了,咱再建——rì役万人,采木江岭,数年之间,所费以万亿计,府库为之耗竭,武则天也只好悠着点。
后来,武则天终是按捺不住了,力排众议,决定铸九鼎置于明堂以显其功。然而刚开始动工不久,明堂就被被薛怀义一把火给烧了,于是武则只好下令停工,然后重修明堂。
明堂落成,武则天不顾李昭德的反对,又启动了铸鼎工程。九鼎铸成,前前后后费时已有三载,共耗铜料五十六万七百余斤,银钱百万之巨。而这些铜料和银钱,自然又都是按照惯例从各州府府库拨付。而用以命名于鼎的州府,则更甚,类似于后世的“冠名费”!
自然而然的,这些冠名费都是摊派到了百姓的身上了。武则天心中有数,但是却无动于衷,九鼎铸成,武则天首先便拿李昭德开刀,杀一儆百这一招虽然老套,但是老套的另一个意思便是经典,这一经典手段,令朝堂为之噤声!
在国子监的时候,李剑凌听到过风声,九鼎将要置于明堂之庭,各地、各司尽皆上表为贺,国子监自然也要写贺文。
李剑凌对于武则天这种好大喜功的做派并无好感,甚至一度有一些反感。不说劳民伤财,这些事和他扯得太远。只是因为薛讷便是因为明堂建成而入朝朝贺,才一去不返,薛家血案究其根源,也是武则天好大喜功促成,这一点,李剑凌一直坚持!
从武觉灵哪里得知,李昭德哐铛入狱的原因,还是因为九鼎之事,李剑凌的心中便愈发的不快,所以,前rì,李剑凌便以不善写贺文为由,拒绝了李儒的要求!
没想到,李儒还未死心,今rì竟然找到家里来了!
“这次还真是事出有因,要不然某也不会为难你!”
李儒见李剑凌一听到“贺文”二字,脸sè便沉了下来,不由苦笑道:“还记得两都国子监那件事吗?”
李剑凌强忍不快,道:“他们又想怎样?”
“这次可不止是他们!”
李儒苦笑连连道:“就连包括洛阳县在内的六大赤县府学学馆,也都参与了进来,每县推选两名大儒进明堂问责,陛下已经同意了!”
“问责?”
李剑凌一愣,诧然道:“问责谁?问责我还是问责国子监?”
“他们自然不会问责你!”
李儒苦笑道:“你只是国子助教,他们问责的是某作为国子祭酒,为何允许你在国子监胡作非为!”
李剑凌舒了一口气,笑道:“这样某就放心了,只要不让我去作这个先锋,那便成!”
李儒冷笑一声,道:“这么多次了,你还想独善其身,未免也太天真了些吧?”
李剑凌一滞,颇为无语,又有些示弱道:“难不成偌大的国子监,还选不出一个能言善辩之人?”
看着李儒目光危险的盯着自己,李剑凌眉头一挑,道:“你别告诉我,你真要让我代表国子监去应对两监六馆的问责吧!”
李儒无赖的看着李剑凌,可怜兮兮的道:“难就难在此处,两都国子监和六大赤县学馆,就像是商量好了一般,所推选的大儒,尽是刚到弱冠之年,所以我们也只能推选年纪相仿的人去参加。”
顿了顿,李儒很是肯定的说道:“很显然,他们就是冲着你来的。”
“···”
“再说了,纵观洛阳国子监,也只有你才让某放心啊!”
这记不轻不重的马屁,并未让李剑凌觉得脸上生光,反而让他涌出了无尽的牢sāo,道:“这年头的大儒是大白菜吗,一下子来了十六个年轻的“大儒”?”
李儒面sè一肃,正sè道:“你还别小看了,这些人,可都是各地年少成名的人物,在士林之中,极有名望,否则陛下也不会如此重视,都未经礼部,便答应了下来!”
李剑凌冷笑一声,道:“小看他们又如何,某可没有答应去和他们耍嘴皮!”
“额——”
李儒一滞,终于忍不住作sè道:“你要如何才能答应替国子监出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