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章 启蒙经典(1/2)
和武觉灵吵了一架,并没有给李剑凌带来什么直接的厉害关系,却是多了一个拌嘴的对象,不过,李剑凌再也没有去试探过狄慕华了,当然,也是因为这些rì子,李剑凌太忙的缘故。
原本打算开酒庄,没想到酒庄没开成,却是办起了私学。
因为,在洛阳赚钱真的不容易,想要空手套白狼,更不简单,所以李剑凌没有理由拒绝王元宝开出的条件——他负责授课,王元宝出资办学,收入五五成均分!
很显然李剑凌是占了大便宜的,不过王元宝一直对自己未进过学堂而耿耿于怀,不希望自己的子孙和他一样,所以也表现的极为大度,根本没有把办学当做一笔生意来做。
但是,对于李剑凌提议开酒庄,王元宝却是顾左言他,不给准话,显然还是“做不了主”,现在李剑凌的全部家当,就是王元宝所赠的三百金,虽然假假的也算一个中产小富翁了,但是说要办一个酒庄还是太寒碜了点。
贞观年间,大唐的物价是有唐史上最低,但是这个时候,特别是近些年,大唐天灾不断,边境又多战乱,朝堂政局也不稳定,是以现在大唐的物价,比起贞观年间高了几十倍不止。根据安东府藏书记载,太宗贞观四年,关中米价“斗三钱”,而王元宝说,在高宗年间,关中米价“斗三百”,当然,那时正是饥荒时期,是以武周时期,物价还是有所回落的。
但是物价这玩意,前世今生都是一个妈生的,涨上去容易,降下来却是不可能,是以现在,米价依然还是在百文上下徘徊。
李剑凌一直记得“后人”李白的一句诗——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算算时间,李白没几年就快要出生了,也就是说,物价还会涨,而以李白这种吃法喝法,李剑凌这三百金,估计也就几盘菜价而已!
所以李剑凌只好先安心当个“教书先生”,积累一点资本,却他没有想到,这些资本最后竟然都变成了他的赌本,当然,这是后话,以后再述,还是那句老话——洛阳居,大不易,赚钱更难,酒庄计划暂且夭折,而开办私学,同样也是一波三折!
虽然唐朝私学十分兴盛,审批起来也不难,只需要去国子监批一封公文而已,但是开设私学的都是一些大儒,一些规模稍小的,也都是一些老夫子,算得上“满腹经纶”,只是没中举,取功名而已。但是王元宝一介商贾,去国子监办理手续的时候,由于商人地位低下,又没有先例,不管王元宝愿意出多少钱,国子监就是不批。
后来,洛阳城中,渐渐传诵着一首童谣,正是那《弟子规》,《弟子规》的出现,在洛阳城的“私学界”引起了极大地轰动,很快就被传为了“启蒙经典”,只不过,学而优则仕,这个时代,学文化不是为了跟上社会的脚步,而是为了做官,是以,众多私学所教授课程,却也都是按照“国标”而来!
所谓“国标”便是国子监教学经典标准,但是《弟子规》的出现,却让洛阳城的私学,不约而同的选作了入学的必修教程!
此番动作,连国子监祭酒李儒都被惊动了,几经周转,最终查证到了《弟子规》之源——洛阳王家,这才知道这篇“启蒙经典”出自王家所请的“先生”之手!
利用这股风cháo,王元宝趁热打铁,再次带着厚礼来到国子监,这次是国子祭酒李儒亲自出来处理此事,一应礼物全部不收,却要王元宝再拿出一份“经典”出来,是为“办学资质”!
没办法,李剑凌只好再“作”了一启蒙经典——《三字经》,李儒读了第一段“人之初,xìng本善。xìng相近,习相远。苟不教,xìng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不禁拍案而起,吓的王元宝脖子一缩,却见李儒肃然赞叹道:“人之初,xìng本善,商人逐利,却也不是天xìng!”
“xìng相近,习相远。xìng情本是相近,但是所习相差却甚远,是以才有了区别!”李儒摇头晃脑,自言自语一般,道:“真是微言大义···苟不教,xìng乃迁···”
读到这,李儒面sè一变,露出了深思之sè,喃喃道:“是啊,苟不教,xìng乃迁,倘若不许商贾子弟上学堂,我们如何能教化他们不要唯利是图?”
王元宝听着不住的干笑,却不敢接话,李儒眉头一皱,道:“若要商贾子弟能上官学,本官还做不了主,须得陛下恩赐,不过这办私学嘛,有《弟子规》和《三字经》却也有资格了!”
“既然如此,那本官便允了!”李儒大笔一挥,国子监大印一压,大唐首个招收商贾子弟的私学,便这样诞生在了“万岁通天元年”的冬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