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章 千回百转至洛阳(1/2)
时空无法遮掩星光璀璨之人的光芒,哪怕是倒退三百年,在这个以诗闻名于史的大唐,司马光的那首《过洛阳故城》也依然可以耀眼于大唐这个群星璀璨的时代,哪怕只是其中的一句!
“yù问古今兴亡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词句并无甚华丽的辞藻,内容却也未故作高深,如同在平述一个事实一般,却可让闻者胸中只有诗,而无作诗之人,只有城而无眼前之城,此种意境,却是跳脱出了以往诗文无处不在的作者情怀,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纵观洛阳城的“一生”。
客船上,不乏有才之士,他们也不止一次进出这洛阳城,但是满腹文才的他们,从来都是为名而作诗,是以,他们从来没有注意过,这洛阳城,却还能做出如此磅礴大气的诗文来。
这是一种“舍”,舍了自己,成就了这座城池无比崇高的地位,但是却在不经意间,获得了意外之收获,司马光深得“不争”之三味,舍和得,争与不争,真不过是一线之间。
中年文士细细品味,感觉像是在喝那陈年好酒,竟是越品越甘醇,双目中,渐渐的露出了痴迷之sè,不禁赞叹,道:“小兄弟胸中锦绣无双,实在令人好生羡慕,真让我辈汗颜呐!”
刘世轩身子一震,复杂莫名的看着李剑凌,眼中满是妒忌之sè,他知道中年文士的身份,能让他汗颜,李剑凌何愁前途?
被刘世轩目光“锁定”,李剑凌也醒过神来了,这显然不是李剑凌第一次“吟诗”,但是却是第一次“吟”的这般情不自禁,这般漫不经心,不带任何“商业xìng质”,纯属感慨。
当初在新城,甚至整个辽北,文人才子远不如中原这般多,即便有,水平也不甚高,李剑凌借着神童之名,是以抄的肆无忌惮,也不怕人怀疑。
他一直立志于做一个有原则的纨绔好青年,不抢不拿不讨嫌,不yin不荡不猥琐,对于这种抄袭之事,倒也没有那些羞愧之感。
但是现在,被那中年文士一赞,李剑凌却不禁老脸一红,如实相告道:“这是在下家乡,一个名叫司马光的朋友所作,看着这洛阳城,却是情不自禁的抄了过来,先生莫要再埋汰小子了!”
刘世轩眉头一挑,双目中立马露出了一丝“了然”之sè,冷笑一声,正要讽刺两句,却见那中年文士走到了李剑凌身边,笑道:“在下姚元崇,字元之,小兄弟如若不弃,称在下一声元之兄即可,莫要再唤先生了!”
说实话,李剑凌还真不想先生先生的喊,听得姚元崇这般说,李剑凌自是求之不得,连忙也自我介绍道:“在下李剑凌,祖籍湖湘,今遇元之兄,实在三生有幸!”
湖湘,是除了安东之外,李剑凌最熟悉的一个地方,即便要说湖湘方言,李剑凌亦能张口便来,湘楚多才俊,李剑凌收敛了在安东养成的杀伐之意,礼数周到,出口成章,所以倒也不担心什么露出破绽。
一瞥眼,却正好看见了刘世轩双目中那烈火一般的妒忌之sè,李剑凌心中却是十分好奇,这姚元崇究竟是什么身份,竟让那刘世轩把自己看作了抢他饭碗的人?
两人说些诗词文章,倒也相谈甚欢,却是恼了小鲵,呼呼的哼了一声,瞪了姚元崇一眼,去和王韵狄慕华说话去了。
不多时,船进了洛阳城,靠在了洛水西岸的二桥码头,此时岸边已有不少接船之人,下了船,姚元崇忽然问道:“剑凌住在何处?”
李剑凌一愣,苦笑道:“我第一次来洛阳,却还未曾找到住处!”
“既然如此,那便住在为兄那里去,如何?”
姚元崇显得很高兴,却是真心想要李剑凌住他家中,刘世轩双目中妒火更甚,终于没忍住说到:“世伯,李公子不是一人出行,您要邀请他,也要问问李公子家眷的意思呀!”
这会儿,刘世轩表现得极有风度,王韵听得他说话,眉头微皱,走了上来,道:“劳烦先生挂心了,他住小女家中,便是那洛水边的惠训坊!”
“惠训坊?”
洛阳城以洛水为界,分为南城和北城,北城是皇城所在地,地势较城南高,多是达官贵人,王公贵族居住,而城南多是普通百姓居住,而洛水沿岸,绝大部分是“娱乐”场所。
姚元崇眉头皱了皱,道:“你是何家子弟?”
“商人王元宝家。”
姚元崇眉头再皱,没有说话,刘世轩面上的鄙夷之sè却是毫不掩饰,王元宝的生意做的极大,郊游甚广,但是士农工商,商排最末,商贾之家,子女不得读书入仕,最是受这些读书人的鄙视,姚元崇虽然不识王元宝,但是一听王家是商贾之家,心中已有几分不喜了。
“剑凌今后有何打算,是从商还是入仕?”
姚元崇说的清淡,但是王韵何等聪明的女孩,自然是听出了姚元崇话中的意思,双目一红,开始泛起了泪光,怔怔的看着李剑凌,李剑凌淡然一笑,道:“元之兄以为,如今我大唐国富民强,士农工商赋税各占几何?”
姚元崇一愣,却是不说话,士农工商,士排第一,商排最末,但是说到大唐的赋税,则要倒过来,商排第一,而“士”几乎没有。
“元之兄又以为,如果我大唐人人不经商,这天下,又会是何等模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