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筑垒鏖战第一百二十五节 整肃内部(1/2)
第五章筑垒鏖战第一百二十五节整肃内部
这次红八军的反水事件,使全军近九千全部被俘或投降,加上原来牺牲的人,从南路突围的一万多人全军覆没。资阳保卫战是红军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失败,红三集团军损失了十之六、七,该集团军已经失去了战斗力。谁也没有料到惨烈的资阳保卫战竟是以这种形式结束的,此事件对敌我双方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康熙欣喜之余,又有了许多新的想法,虽说丁勉红军妖言祸众,时时以百姓救星自居,其军队里还建立了所谓的政工指导制度,其组织形式也不同一般。从前时川陕和云南的战事中可看出,红匪作战士气极高,其组织结构严密有序,看似很难有可乘之机。但是,朝廷在短短几个月内就挑动大量红匪接受了朝廷招安,实在让人喜出望外。由此看来他丁勉也不是神仙,他的队伍也不是铁板一块,对其余红匪的招降策略还要加快才是。
除了加强对红匪的招安行动,朝廷也开始积极准备下一段的行动。清点前期作战的情况,缴获得新式火枪上万条,火炮也有五十多门,各种弹药达五个基数。在此基础上新的火器营已经建立了起来,同时由王屏藩军中的派出了不少人员来培训清军使用火枪、火炮和其他新式兵器的方法。加上王屏藩部的新式武器,满清军队的火器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了进攻成都,又特地调集了大量的粮草和攻城兵器。
但是清军也遇到一些问题,一则由于前时在全国征兵过多。各地兵员供应不济。同时在福建方面也传来消息,郑军以退回台湾,但在福建出现了不少同属丁党地红匪,他们战术灵活,也有不少火器,极是难缠。眼下康亲王杰书正率大军向匪巢诏安进攻,只是原预想在两个月内结束福建战事的打算不可能实现了。四川再想得到大量援兵已是不能。
红八军的投降对丁勉的心理打击是沉重的。连续几天他都沉默着,他在仔细回想着近年来的工作。这时他才真正感到要做一个指挥员不容易,要成为一方的领袖更是不易,他不仅要有对全局敏锐地洞察力,更要有处理各种复杂局面的决断和魄力,这些都是自己所欠缺地。要成为一个领袖,必须在自己周围形成一个坚强的集体,眼下重要的不是有人、有枪。而是如何使自己的属下能坚定的团结在你的周围,使他们觉得你是值得信任和尊敬的领袖。而作为领袖更要用心去驾御全局,要细致掌握各种动态,对出现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这次王屏藩和江义出现的问题事前不是没有想到,只是由于接连的战事,自己只顾应对各种战争相关的事情,对红军内部的教育和转化工作关注的不够。更主要的是丁勉觉得红军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这些胜利对那些周吴将领或是朝廷降将应该有说服和教育作用。再说让王屏藩在重庆布防也是想利用他与满清地矛盾。现在看来这些想法是太天真了。
这时的丁勉也体会到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自己的知识是建立在后世一个高中生的基础上,文化的功底不足,更谈不上对这时社会有深刻地认识,对这个时代社会的深层次关系把握的不准。检讨一下自己的工作,这几年只是在发展根据地。发展经济和组织军队上下的工夫多一些,而学习和认识社会就少了许多,封建社会的基本组织构成研究的不够,在建军上多是想的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对封建军队的收编快了一些,而如何彻底地改造和控制这些军队地方法想的少了。看来自己地这一节社会课要好好补一补了。
细细的对照毛主席的建军理论,自己组建起来的红军怎会接二连三的出现投敌的事情呢?这个问题确实让人疑惑。想当年毛主席领导下的红军能无往而不胜,红军广大指战员能在两万五千里长征那种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坚定的跟着一直党走下去,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一起已经经过许多艰苦岁月的考验,他们已经经历了许多的胜利和失败。在早期跟随毛主席闹**的人中也有许多人叛变。也有许多军人反水。但他们经过多次肃反运动的洗礼,经过许多次惨烈的战斗。大浪淘沙,许多不坚定和投机的人都被清理了,队伍的思想和觉悟逐渐统一在党的指导下,因此才有后来红军战士们誓死跟党走的坚定信念。还有更重要的一点,***的红军是建立在以广大劳苦大众为根基的基础上,他们大多数人是穷人出身,他们渴望翻身解放,他们愿意为普天下的百姓而抛头颅、撒热血,他们中的优秀分子经过艰苦战斗的磨练才成为红军的各级指挥员。可是眼下在自己的红军队伍里,组织成分复杂,有近一半的队伍是收编周吴或是满清朝廷的人马,这些人中的大多数军官都是是军阀,有些本身就是官僚贵族的一员,从根本上说他们都是封建社会的卫士,他们内心里归根结底是不愿意看到穷人当家作主的。打胜仗的时候他们心底的怨气还会隐忍一番,可是一打败仗,或是遇到危险的局面,他们就很可能倒向敌人。这次王屏藩和江义的叛变,表面上看是“吴盟”组织在起着作用,实质上是代表统治阶层的封建势力与百姓党所代表的穷苦百姓之间的斗争在红军中的体现。可是这种状况在红军的其他部队里面也有,该如何处理这些心怀贰心的异己分子呢?大战还在继续,可部队不稳定的情绪还存在,甚至有些人可能暗中已经开始活动了。丁勉又细细研读了自己原来回忆起的毛主席领导**地历史,红军在建立初期。内部也是充满了矛盾,也有分裂,也有激烈的斗争。可遵义会议以后,大家终于统一在***的领导之下了,可这是经过了巨大的挫折,经过了多次严厉的清党以后才得来的。难道我这里的红军也要来个两万五千里长征?难道还要遭受更大地损失?难道要清党?百姓党的组成是为了建立核心组织,可当这种核心组织中出现问题时。队伍地稳定性必然要打折扣。整顿清党倒是一种清理内部异己分子的方法,可它也有很多不利之处。一是清党可能使部队处于动荡之中;二则清党可能产生内部的矛盾,可能会冤枉好人。在丁勉内心中,受到后世教育的影响,清党名声很不好。
丁勉犹豫了几天,后来他与几位政治局常委开会商议,在会上袁宗弟主张坚决的进行清党整顿。方以智和陈一炳则主张进行有针对性的清党行动,要尽量保持部队的稳定。袁宗弟特别以闯王起事为例说:“当年起之初。也是轰轰烈烈,十数万人分成三十六营,各自为战,初时胜势还都可相安。可一遇到朝廷大军围剿,一旦有接受招安者,各路竟连三赶四,接连投敌,投靠朝廷地就有十之六、七。后来闯王也是收编了不少。可他们还是恶习不改,屡屡违反军规,动辄以拉队伍另立门户相挟。闯王几经周折,最后定下决心将那贰心之人铲除,虽说队伍一时有些波动,可自此众人更是聚拢在闯王旗下。一心无贰,自此那队伍竟是日渐壮大,大业眼见成了。再说大顺后期,亦是纵横合并,各方联络。可是究竟不成一体,内乱不已,接连战败导致反叛之风肆虐。最后还是仗着严厉肃清内患,方得以坚持日久。比较今日红军之势,可说较前强之百倍,大力整肃内部。只能使我军更为团结。众心归一。乃是成大业之根本。”
袁宗弟的一番话,让丁勉对统一战线和个人权威之间的关系更为明晰了。要成立反清同盟,必须坚持以百姓党为领导。俗话说:慈不掌兵。前时对王屏藩们过于迁就了,明知道他们那里可能会问题,就是没有采取果断措施。想起当年毛主席的延安整风,想起当年红军时期的清理“ab”团事件,虽然错杀了一些人,可它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红军的根基,**者与反**者就是水火不相容的,你死我活的界限就是要清楚地划分出来。在如今的封建社会中,要建立领袖的权威,强权是十分必要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