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筑垒鏖战第一百二十三节 御驾亲征(2/2)
在另一个重点防御地段资阳,敌人也在向红军猛攻。不过这里地情况对红军更为不利。满清方面是大将军、安亲王岳乐带领三十万大军。而对阵的红军第三集团军司令员潭洪率领的红七军和红八军两个军以及地方部队共四万人。相比较而言。红三集团军的火力比叙州那边骑兵集团军的火力要弱的多,加上缺少机动部队。红军不能组织有效的大规模的反击,只能利用大量的战壕和防御工事来阻击敌人。经过近十几天的战斗,清军终于将四万多红军包围在资阳城中。为了尽早取得突破,合围之势形成以后,清军立即开始猛攻资阳。红军则依托一部分外围地战壕和城墙组织了坚固地防御体系与敌人开始了激烈的战斗,战况一时进入了白热化状态。清军动辄使用十万以上地人马围攻城廓,红军在使用马枪和飞雷阻挡敌人进攻的同时,对登城的敌人密集于城墙之下时,使用了大量的炸药包和手榴弹,往往一通爆炸过后,敌人倒下一片,后续的队伍也被前面的情形吓退了。但是清军的火炮也有一、二百门之多,它们接连不断的轰击红军阵地和城池,敌人从四面不断强攻,红军的阵地不断的萎缩着,资阳的局势十分危机。
两条战线的这种情况使双方的最高统帅都在考虑改变战术。重庆事变已经快一个月了,丁勉的心情已经从一开始的懊恼和焦躁中缓解了回来。在叙州方面,前期骑兵第六军的失利和后来骑兵集团军的主动出击,使丁勉对当前的战斗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眼下清廷是集全国之力前来清剿四川,而红军在这个阶段处于弱势,敌人数十万人连绵不断,此时要想大量的包围和消灭敌人是不可能的。因此目前红军应该摆正位子,应以积极的防御为主,辅以有效的反突击来迟滞敌人的进攻,为以后的大规模运动战奠定基础。而叙州的反突击成功使丁勉认识到红军只要集中兵力突击一点,清军将很难抵挡。红三集团军在资阳一线之所以处于被动。主要是他们兵力不足,火力太弱,以他们现有的兵力只能勉强抵挡住敌人,他们没有反击敌人进攻地条件。丁勉想立即将红军第一集团军和特种集团军近十万人调往资阳,准备给敌人以强有力的反突击。
可此时方以智却提出不同的意见,他认为眼下敌人强大,不宜与之硬拼。红一集团军、特种集团军加上资阳的红三集团军不过十几万人。让他们去冲击敌人固然可以,但要想消灭敌人三十多万人则不可能。如果双方缠战在一起。红军将失去火器优势。再说这也不符合红军游击战和运动战的原则。如果敌人援军上来,红军反而回陷入被动,因而他建议第三集团军应趁敌人尚未包围资阳之机,立即从前线撤回出来,用运动战的方式来阻击敌人。丁勉听了他的话,这才感到自己这段时间内由于情绪有些急燥,以至于只想着堵住敌人。与敌人逐城争夺,这与自己平时提倡地游击战、运动战是矛盾的。看来像毛主席那样能果断地放弃坛坛罐罐、大踏步后退,想着容易做着难。近来自己就总是顾及后方的各种工业、农业基地,总是顾及四川的经济被破坏,还顾及四川的百姓受满人涂炭。可是***作战思想的首要原则是在保护自己的情况下消灭敌人,看来必须要大刀阔斧的改变红军地战略了。几个人协商多时,最后红军司令部下令:由红一集团军立即前往资阳协助红三集团军作战,并以运动防御为主。适当时候可以放弃资阳。在叙州的红军骑兵第二集团军也可以在适当时候放弃叙州,今后的战斗应以运动防御为主。
话说满清皇帝康熙听说王屏藩部有可能投靠朝廷以后,立即命王熙亲赴四川与王屏藩接洽,同时前方各部也在向王屏藩的防御正面调动。当王屏藩归顺朝廷已成定局之时,朝廷在前方的军事调动也告以段落。值此重要时刻,又面临着这千载难逢的破敌良机。康熙决定坐镇军中、亲征四川。他的这一决定一经公布,立即在朝廷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许多大臣认为眼下四川红匪十分猖獗,皇上御驾亲征风险太大。后宫中皇后、妃子都不愿他前去冒险,都说红匪极难对付,前时已有多名大员折损,众嫔妃都是哭求不已,连太皇太后也不同意他去。但是朝中也有少数大臣认为红匪乃是天下至毒,只有倾全国之力全力施为方能及早剿除之,皇上亲征四川不仅可以鼓舞士气,更可显示朝廷对此次对剿灭四川红匪地决心和信心。当康熙将王屏藩即将归顺朝廷的情况告诉太皇太后以后。孝庄老太后转而也支持他亲赴四川了。
除了做好上下一心的灭贼准备。康熙对军备情况十分重视。原本平藩战役后期全国军力已达近八十万,各种军需、粮秣供应正常。可川陕和蔡毓荣云贵大军的失利使朝廷大军折损惨重。不得已朝廷决定大举扩军。由于原来在全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战时机制,加之各地受平藩战争胜利的鼓舞,首批五十万新军很快就组织了起来。除临近四川数省地直接投入四川的战斗以外,大多数都随康熙而入川。为应对战事之需,在全国范围内的新增赋税已入库白银达一千二百万两。集中了全国十万条火枪,五百多门火炮,组织了强大火器营。同时康熙命令全国各地继续征兵、加税,工部要在全国范围内紧急动员,全力赶制火炮、火枪及火药,以加紧补充四川平乱所需。
重庆事变以后,满清军队顺利进入四川,并在川中取得不小的进展。康熙到达重庆时,清军已经开始向叙州和资阳进攻,激战十几天,两地出现不同的结果,南面清军虽然在一开始对红军骑兵的作战中取胜,但后来不仅没有包围叙州,而且被红军所乘,一次就折损了四万多人,清军在叙州的进攻一时受阻。而在资阳一线,岳乐却稳扎稳打,渐渐形成了对红匪包围。
到四川后的二十天里康熙却像变了个人一样,不仅将从王屏藩那里得到的各种有关红军的资料一一细致研读,更时时时刻刻将王屏藩和他地几个主要手下召集在身边,与手下近臣一起研究丁勉地作战思路,研究丁勉用兵的基本招数,研究红军地基本火力配备和兵器的性能。这时康熙对丁勉的认识深刻了许多,看来丁勉此人绝非仅是世人说的商界神人那样简单,他可以说精通许多事物。就那成套的建军模式就让康熙长时间的揣摩,如那军、师、旅、团、营、连、排、班等建军模式,以及特种兵、山地兵、炮兵集群,多兵种合成作战,还有红军中的各级政治委员制度等等,这一切都让康熙惊奇不已。如若不是王屏藩这些红军高级将领归顺朝廷,红军内部的这些组织结构和作战思想恐怕很难被朝廷清楚的了解到。虽然以前康熙也曾看到过红军的一些学习材料,但这次从王屏藩这里得到了大量的内部资料,特别当康熙看到丁勉为红军军校编撰的教材,丁勉主张的红军作战思想中的游击战、运动战,进攻中的围点打援、分割包围战术,防御战中的壕堑战和反冲锋思想。就是那红军纪律条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军官条例、步兵作战条例、炮兵作战条例等等这一切的一切,康熙竟被丁勉的这一整套理论给深深的吸引住了。他细细的研读,认真的琢磨,从中感到了许多精妙之所在,这哪里是像丁勉那样的刚过弱冠之年的青年之手,分明是出自一个经过多年战事洗礼的军中奇才所为。为此康熙还特别询问了王屏藩等人,问及这些建军理论究竟出自何人之手,大家都说确是丁勉所为。而这时的康熙也才真切的看到了传说中的红匪重炮和所谓的水缸炮,当他看过王屏藩军中炮手的试射以后,那重炮远距离的杀伤力和飞雷的爆炸所卷起的烟尘,都使他感到震撼。他越看越觉得丁勉不同凡人,他知道的越多就越感到这个对手的可怕。细想起来,依丁勉的年龄和背景,他怎能想的到?他怎能想的如此多?如此完整的建军模式、那许多神奇的兵器,历代历朝从未听说过。难道真有神仙一说?康熙竟真有些信神了。
虽然有许多疑惑,但根据前期红军作战的思想,再结合这十几天的战局,康熙对丁勉的作战思路已经有了更深的认识。眼下朝廷两线作战,虽然都不落下风,但也不能说有很大优势。王屏藩的投降让丁勉忙乱了一阵,但真若他按着其书上说的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之方法,眼下朝廷的大军还有许多漏洞。而丁勉手中红匪的实力还十分强大,朝廷大军的任何疏漏都可能被其所乘。朝廷从各地的兵力调动还在继续,许多新的大炮和火器也在不断向四川集中。面对即将到来的全面进攻,康熙特地召集几位军机大臣和王屏藩等几个大将一起商议对策,几个人也觉得眼下红匪只是暂时受困,一旦他们反应过来必将有所行动。还是王屏藩首先进言道:“皇上,丁逆用兵历来灵活,使用各种兵器和兵种也很是讲究,犹以分路包围和围城打援见长。观今日战局,叙州乃是前往宁远之要冲,丁逆在此用重兵也是必然。而资阳可往成都,亦可直取宁远,丁逆也会十分用心。眼下朝廷大兵对两地同时用兵,一来力量分散,不易击破红匪;二来也易被丁逆所乘。臣以为朝廷应集中攻击一路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