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节 军队列编(2/2)
按照对战局的分析和对今后战局发展的估计,战争的各种准备工作也在全面展开。各根据地都将主力部队安排在大后方进行训练,严密封锁消息。广东和福建根据地将主力部队大多安排在海南岛进行训练,闽南安排在龙岩山区,四川安排在川西的宁远州、雅州、打箭炉厅、杂谷厅、松潘厅等地。为了应对未来的战争,各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战争后勤准备,如四川全省在预设的战区储备了足够的战略物质;所有的战略工厂都预备有转移方案。各地也经常进行战争的预警演习,重要的工厂、兵工厂和研究所、学校和机关等单位都有向川西转移的预案。各地的武工队,民兵等地方武装是帮助执行上级指示,维护地方安全的主要力量,同时他们也是正规军的后备力量。
在根据地采取了较为宽松的政治制度,政府保护个人的私有财产,但对通过欺压百姓、*及被清廷封王封爵所得的土地与财产或予以没收或退还他人,对民愤极大的恶霸予以镇压。根据地采取了灵活的民族政策,对各地土司只要不与满清勾结的都可以让他们维持原来的地位和财产,同时可由他们来共同管理地方,有些支持根据地建设、拥护百姓党领导的还委以重任。比如彝族大头领阿卡先是我军特种部队山地旅的旅长,后来成为红军的著名将领。在他的影响下,四川乃至云贵各省的少数民族与红军建立良好的关系,有些少数民族还成为根据地坚定的盟友。对地方工商业采取了鼓励、扶持和帮助的政策,在根据地境内个人可开设任何有利于百姓生活和红军作战的企业,对战争需要的产业或商业给一定的优惠。
对同盟军甚至是潜在的敌人,根据地采用了按对满清朝廷的态度为标准的划分方式:对反对满清朝廷的给予支持;对摇摆不定的说服教育;对投靠满清的做坚决的斗争。由于丁勉的坚持,四川省一直对吴三桂的军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保证粮饷、兵器、火yao以及其他战略物质的充分供应。到后来湖南吴军十有三四的供应来自四川,陕甘吴军的供应十有七八来自四川。丁勉也是算计得当,将供应前线粮草、兵器、军需物质的帐目记的清楚,虽然价格便宜,丁勉还是按时向云南催要货款银两。每年云贵方面要付给四川根据地的银两有三百万两之多。但随着旷日持久的战局变化,吴军控制范围日见萎缩,到康熙十五年二月,吴三桂方面付给四川的军需物质的银两竟逐渐减少到零。由此丁勉判断吴三桂快支持不住了,但为了尽量拖延战事,根据地还是一直继续向吴三桂提供军需物质。只是也开始适当的采取拖延、减少数量、降低质量的方式来应付吴军。对周遍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积极团结各民族平等相处的政策,并借鉴了吴三桂的一些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进行公平的易货交易,用盐、茶、铜铁制品、药品等货物换来了马匹、牛羊、生产火yao的原料等重要的战略物质。和西藏、宁夏、新疆等少数民族政权建立了良好的区域关系,如对西藏地区把一些纺织、制药、造纸、开矿等技术输入进去,通过在藏族地区开工厂、开矿山等措施使藏民平等的参加劳动,贵族还可以参加工矿企业的投资与管理,并经过当地首领的同意在藏族地区招工人、农民和军人加入根据地建设。交易得到的马匹除了供应吴军外,大部分都放在我军的松潘马场,一部分提供给运输队。随着马匹的逐渐增多,我军逐渐组建起了骑兵师和重装师。
从康熙十三年开始建立四川与广东的运输线,从西昌到广东的廉州是将近两千里的山路,经吴三桂同意建立了一个由每三百里一个驿站构成的运输体系;同时随着装有新式轴承的运输车辆的出现,行车速度提高三成;为了提高运输效率,专门成立了运输队,全部军事化管理,全队人数最多时达到四千多人;原来走一趟要二十天,到最后只需十天,原来陈一炳从闽南到四川用了近五十天,后来南方的同志到西昌来只用了二十多天。由于这条运输线的建立,四川根据地的武器、弹药、各种人员设备、一些制造武器的原料和技术,四川生产的大量产品通过这条运输线运到了广东根据地;而广东沿海的盐、橡胶、从外国进口的各种战略物质和新技术也不断运到了四川;这条运输线为战争胜利起到了巨大作用,比如到康熙十五年底,根据地的主力部队的每个指战员都有了一双橡胶底的胶鞋,这在山区和南方泥泞中作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丁勉还将一些多余的食品如压缩饼干、罐头,药品如金鸡纳片和抗生素——克杀松以及钢铁等物质以西洋货的名义供应满清,价格奇高,质量上乘,渐渐使满清政府认为钢铁的供应是正常的。为了使运输线畅通,根据地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供应吴军的军需物质价格便宜,并帮助吴军建立了较好的物质供应体系。对广西的孙延龄也供应了大量的兵器、火yao(一般的)、粮食等战略物质,虽然付出了代价,但获得的利益也是巨大的,从取得战争胜利的角度来说这是值得的。
丁勉的家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康熙十三年五月,雯玉生下一女,取名丁伟琳;同月青儿生下一子,取名丁伟川;康熙十四年四月,阿珂郡主生下一子,取名丁伟杰。
百姓党在为战争做着积极的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