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节 皇帝心机(1/2)
康熙十二年新年刚过,康熙坐在皇宫里南书房里看着各部院上奏的去年各项总计的折子,许多数字让康熙觉得心里不舒畅。去年全国各项收入总计入银约三千八百万两,三藩就拿去了两千万;去年各藩选官员合计一千多名,而全国才新增官员二千五百多人。吴三桂等三藩通过买官卖官,联络各种势力已到了不可容忍的地步。三藩各自行事,不仅南方各省税银皆无,还不断侵吞朝廷进项,以至于朝廷各种用度日见窘迫。更有甚者吴三桂阳奉阴违、暗蓄实力、图谋不轨,平西王已成为帝国的第一大患。
近年来康熙渐渐感到如今的天下并不太平,暗地不断有人在搞些“天地会”、“回天坛”之类的反清组织,虽只是小打小闹、零打碎敲的不成气候。可实际上他们与天下的几股大的反清势力都有关联。“天地会”与台湾的郑经瓜葛不断;近又有人报吴三桂与“回天坛”的朱三太子有来往。特别是近两年来这两个较大的反清组织好似有了一致的步调,齐齐的都静了下来。更有甚者那个“天地会”就似成仙一样化成了一股气儿不见了。据说官府衙门派入的细作也是在一夜之间就几近被查净,再派人打入竟似不能。想必是他们躲在暗处伺机而动,只是像这等一盘散沙似的土匪,究竟没有社会和物质根基,到时无非是借着吴三桂作乱而已,这都不以为惧。可眼下世面不靖,这乱源还在三藩,三藩里又以吴三桂为最,所以如今天下不太平的根源在吴三桂。
不过在康熙心中还有更大的一块心病始终未除,眼下清军中多为汉人组成的绿营军。各地督抚、都统也以汉人为众,虽有不少是自己多年培植的亲信,可终究这样能誓死效忠朝廷的还太少。特别是更低一些的汉人将领,那些总兵、副将们与朝廷几无关联。近来朝廷从各种渠道得来消息全国各地绿营军中总兵、副将与吴三桂等三藩有来往的竟有十之三四,特别南方各省军中竟到了只认有藩王,不认有朝廷的地步。这也难怪,这些总兵、偏将多是前朝降将子弟,大多内心里对满清并未服帖。眼下吴三桂骄横跋扈、为所欲为,无疑给这些人撑了腰,如此下去我大清的根基必将葬送在这些人手中,究其根本祸根还是在吴三桂。
说起民生经济,近年来国事渐趋平稳,各地经济都有不少的改善,粮食、各项用物不断增加,各地一些工商作坊也渐渐多了。可就是由于这两年有了三藩之祸,各地方官员为一己之利,各自为是。就全国来讲,为了应付日后有变,各地都在广集人丁,大兴招民围垦之风,有时竟为了移民事宜相互指责,有说四川一地近来引民围垦竟达几十万之多,只是四川近年税入也是大增,据四川布政史张德地的奏折,四川全省推广双季稻,粮食一年就增两成之多。看来这个张德地还真是有些能耐,当年就是他在全国第一个兴起招民围垦的,不想眼下竟在各省成了时尚。只是这四川离云南太近,有些事情也得控着些,不能让它大了,他日让吴三桂得了好处。唉!还是吴三桂,这老贼着实让人烦心也。
康熙已与各部院重臣及近臣谋士对如何面对三藩恶疾已经议过多时,内阁中以大学士索额图为首的安抚派认为:眼下国是不稳,天下各种反清势力暗流汹涌,为今之策应当稳其主流,然后逐一剪除;况且目前国力尚嫌不足,贸然行事怕是难以为继。平西王为建大清江山功勋卓著,立有汗马功劳,用杀伐之策怕会引起天下汉人不服,届时吴三桂真若作乱,应者必众。而以兵部尚书明珠为首主战派却认为:吴三桂狼子野心,祸心已久,招安必然无果。眼下应趁他尚羽翼不丰时,挟我大清数十年征战之威,以霹雳手段迫其就范。如若他不从,以刀兵相见,想我大清泱泱大国岂是那孤居西南一偶的吴三桂可敌的。况且当今之世,汉人中尚有许多未服之人,除去了吴三桂才能使他们彻底打消反清之念,此乃是建我大清万世清平之奠基之策,毋庸它想。而康熙内里心腹伍次友和周培公等人也多次进言,力主一战。康熙心中也渐渐有了主意。
康熙心中是倾向于以重压的政策使吴三桂臣服的,身边总有些不谐之音,就连自己的祖母太皇太后都多次告诫他,对吴三桂多用一些安抚的手段。依她的想法认为吴三桂对大清有功,何况他在汉人中声誉不好,他无论如何都不会造反的。她再三要康熙在对待吴三桂的问题上三思而后行,她的话多少也让康熙有些犹豫,太皇太后是经过风雨的人,当年祖孙两人忍辱负重,智斗鳌拜,重立皇威。故而康熙心中对自己的祖母十分尊敬,对祖母的意见他还是尊重的。但有两个因素决定了康熙最后的选择,一是他的性格好强,他看到自己的祖辈敢于利用机会和大明决战,而且在以后的征服战中采用了强硬的政策,经过两代人的镇压使汉族渐渐的归顺了。看来要坐稳江山,强权是必不可少的。再说正如明珠所言,眼下看似是朝廷和吴三桂的斗争,但也可说是汉人对满人统治的最后的反抗。若是此时服了软,后日满人的天下也长不了。反而若用那强硬手段将吴三桂镇压了,不仅自己的声望会大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将汉人的最后血性给一举泯灭,满人的统治就此会稳定的多,此举乃是为了大清千秋基业的大举措。自己想要做一代英主,就要在这样的大举措中显出自己的强硬手段来。康熙通过与鳌拜的斗争进一步认识到皇权的重要性和作用力,当年鳌拜藐视朝纲,屡犯皇威,众臣上下也不把他这个小皇帝真当回事,可一经收拾了鳌拜,旷世英主、千古明君等等阿谀之声乘霄而起,看来这皇威是杀人杀出来的。故而他拿定主意对付吴三桂要以强力镇压为主。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使康熙下决心撤藩,近来汉臣中屡有人告发吴三桂谋反,再有像伍次友、周培公等心腹谋士都提倡用强力手段镇压吴三桂。从根本上康熙是看不起那些变节、阿谀之士的,像洪承畴、吴三桂这种人是入不了正史的。倒是康熙多次去拉拢江南士子像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并以诏举山林隐逸为目的举办了特科——博学鸿儒科,也就是想收取这些饱学儒仕入翰林院。康熙曾特邀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这些前明遗儒参加,可他们还是置之不理,看来这些人才是汉人中的骨头,只有他们服了软,满人的天下才算得到士林儒学的承认。现如今这些人虽未有不当之举,可他们心里还不服。康熙虽是有气,可这些人也不好一杀了之,只有想法子消磨他们的意志,泯灭他们的血气才是,终究只是一干书生而已。对伍次友、周培公这种所谓的前明遗少,他们如今虽入朝甘当幕僚,康熙从内心里还是有些不信任。虽说他们也出主意要打吴三桂,可他们的话多少代表着眼下许多汉人的想法,他们主张打吴三桂也可说是要为前明报仇,并不一定是为我大清好。康熙想到这里忍不住心里乐了起来,汉人的劣根性,无论何时都改不了,好!他们要内斗?我就顺着他们,趁着吴三桂不得人心,再狠狠的打上几年,再多杀些不要命的汉人,以固我大清万世基业。
有时康熙也想着要与汉人搞好关系,可眼下汉人中还有许多暗中谋划造反,而且由于吴三桂等三藩不靖,谋反之势愈演愈烈。再想当年我满清祖辈就是趁着明朝内乱,窥准时机,大动兵戈,杀抚并举,一举夺得天下。那时机的控驭、那超人的胆略、那血醒的杀伐,一切都显的如此狠辣,这岂不是我满清后人最该尊崇的吗!眼下汉人都在等着吴三桂造反,想借机做些文章。可这也是我满清帝国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就此一战要杀尽汉人的血气,杀光汉人中那些的硬骨头,也要让这些汉人看看我康熙的手段。
康熙想到这里就叫人传索额图和明珠进来,按原来想好的方法给三个藩王写诏书,让他们入京觐圣,康熙要借机削了他们的藩王称号,一举平定三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