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还差得远(2/2)
器灵嘻嘻一笑,回答需要消耗医德的问题时,她一本正经,但是回答不需要消耗医德的问题时,她就显得人xìng化了很多:“聪明,只要你有自知之明,这个问题压根就不要百草园来比对,你自己就可以大致估摸一下的。”
“大致来说,医术可为八个等级。”
“第一级,算是学徒阶段。简单来说这个时期只是学一下望、闻、问、切的基本手段,几乎不能辩证什么病,对于医术算是刚刚入门而已。”
“第二级,四诊合参。辨证过程中,把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有关病史症状、形sè和脉象等进行全面的分析综合,以防止局限xìng和片面xìng,以便判所疾病的标本缓急,正确辩证论治,此为一个合格的坐诊医生。”
“第三级,脉证合参。辨证过程中,仅需把脉象和证候互相参照,就能推断病情,无需参照四诊。”
“第四级,sè脉合参。在辨证过程中,把脉象和病sè的变化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综合、推断病情,亦无需参照四诊。能够做到脉证合参或者sè脉合参,便不失为一个出sè的医师。”
“第五级,切脉。切脉而知之谓之巧,根据脉相确定患者的病症,把脉不能只看寸口脉,有时还要看人迎脉、趺阳脉了解胃气的情况,太溪穴了解肾气的情况;同时,关脉和尺脉亦不能忽略,结合左右手尺关寸脉情况,全面了解脉象,做到仅凭切脉便能确定病症,便是知名的医师。”
“第六级,问病。问而知之谓之工,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辩,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寒热、头身、饮食都和病人的感受有关,通过多方信息的收集,综合判断内在脏腑情况,这便是大师级的医生,闻名遐迩。”
“第七级,闻声。闻而知之谓之圣,古人音乐采用五个音,角、徵、宫、商、羽,在五行中与肝、心、脾、肺、肾相对应。肝应角,其声呼以长;心应徵,其声雄以明;脾应宫,其声漫以缓;肺应商,其声促以清;肾应羽,其声沉以细。听一个人说话,什么音多,什么音少,然后就能判断这个人脏腑的虚实寒热;声音是否清晰洪亮、音调抑扬顿挫,和畅自然,这是脏腑jīng气充盛,气血平和的表现,此为医圣,医界的泰山北斗级人物,百年难遇。”
“最后一级,也是医术的最高境界,望sè。望而知之谓之神,仅凭借观察病人面sè、面相、形体就能确诊病症与病情,神医也!千年不世出。”
李鹤轩像是听天书般,越往后听,心中的疑惑越多,也越来越怀疑。这些他虽然在之前碰到神农时隐约听他讲过,但当时也没有在意,只是当成了听天书神话。
此时再一次听器灵讲起,他不由得开口道:“你是越说越玄乎了,《六十一难》将四诊概括为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谓之巧,这些我都知道,但是要想真正做到,怕是不可能。中医讲究的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只有结合四诊,全面分析,防止局限和片面,才能做到辨证论治,仅仅单靠一诊,无论是望,或者是闻,又或者是问或者是切,都是片面的,不能综合考虑分析,怎能辩证?”
器灵不屑的摇了摇头,一副鄙夷的口吻:“既然你说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做到四诊合参才能更好的辨证论治,那我问你,不要告诉我你没见过仅需脉证合参或者sè脉合参就能确诊的良医,这你又怎么解释?既然脉证合参或者sè脉合参就能确诊病症,为何更进一步的话就不能做到仅需望、闻、问、切的一种就能确诊?没见过并不代表不会有,只代表你见识浅薄而已。”
“你……!”李鹤轩指着器灵,但却一时找不到更好的反驳理由,他确实见过仅需要脉证合参或者sè脉合参就能做到辨证论治的好中医,而不是非要四诊合参不可。心中的想法有些动摇,难道真有那种仅需要望、闻、问、切中的一种就能做到辨证论治的所谓的神医、圣医、工医和巧医?
李鹤轩是在纠结中出了百草园的,姑且不论有没有那种传说中的良医存在,他发现自己目前的医术,充其量也就是处在第一个学徒阶段后期而已,不知需要实践和学习多久才能真正做到第二阶段的四诊合参呢?要知道就他目前的了解,能够做到脉证合参或者sè脉合参的,至少都是那种真正享誉全国的专家级别的名老中医。
刚出了百草园,就被一阵音乐打断了思绪,皱着眉头找寻了一阵才发现,音乐赫然是从捡到的包包里传出来的。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打开包包拿出正在呼叫的手机,按下接听键说道:“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