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零章 树大招风(1/2)
宋晓慧空中的徐司长名叫徐长明,他并不是来自纺织工业部的某司,而是来自于国家体改委改革规划司的,这段时间他与张一明谈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希望西城时尚并购业已亏损六七年之久的北疆第一国麻厂。
说起来,北疆省的第一国麻厂也有将近四十年的历史了,它是国内二五计划期间投资建设的一家大型国有轻工企业,到七九年的时候,这家企业共有员工八千余人,企业资产号称过亿元,年产值数千万。
当然,这些都已经是历史了,进入改革开放之后,北疆国麻一厂渐渐的失去了计划经济时所特有的经营优势,企业效益一步步萎缩,到八十年代中,全厂已然进入亏损状态。为了甩掉这个包袱,八五年的时候,国麻一厂由部属划归到北疆省,成为了一家省属国企,随后,整个企业几乎就陷入了彻底的经营困境,过去六七年间,全厂几乎就靠着贷款过日子。
到今年年初,国麻一厂负债已经达到了1.8亿人民币,可以说是早就资不抵债了,但北疆省还不敢随意甩掉这个包袱,更不敢让它宣布破产,否则的话,这笔欠债都没法交代。1.8亿的欠债啊,这要是破产了,有三千万人口的北疆省每人掏出六块钱才能补足这个亏空呢。
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国麻一厂要想在没有大笔资金注入或是彻底改革的情况下扭亏为盈,基本上是一点可能性都没有了,想必这个大包袱早就让某些人头疼不已了。不过幸好,转机出现了,就在距离国麻一厂所在的哈市不足五百公里的地方,一个名叫“西城时尚”的企业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窜起了。
在这年头的国内,也许很多人都看不明白西城究竟成功在什么地方,它本身没有多么雄厚的资金,旗下也没有多少大牌的工厂,它是一家轻纺类企业,却没有自己的棉纺厂,甚至连棉花采购批文都没有。看看它的生产过程,基本上就是从别的企业采购了面料,然后交给另一家企业代工,最后把西城时尚的那个商标加在成品上,就成了它自己的产品了。就因为这么一个加商标的过程,同样的一件衣服卖到国外,就能卖到数千美元的高价,这跟抢钱有什么区别?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看不明白西城时尚的经营模式,就像西方的那些大品牌一样,西城走的是品牌经营的路线,它最值钱的就是一个商标,以及与这个商标并存的设计理念。
此次西城时尚在米兰开办首场时装发布会,虽然国内相关的报道不是很多,但紧盯这件事的人却是着实不少。这其中有盼着西城成功的,本来嘛,国内改革开放已经到了第十一个年头了,与国际的接触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很多人都盼着能出现一个真正属于中国人的国际品牌,这是很长脸的一件事。也有琢磨着看西城笑话的,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很多人都有,这些等着看笑话的人的想法也很简单,国家花费那么大的力气都没能弄出一个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品牌,你西城一个顶着合资企业牌子的民营企业就想弄成了?滑稽!
西城时尚首场时装发布会的成功揭开了所有人渴盼已久的答案,最终的结果显然是出乎了某些人的意料却又在另一部分人的意料之中。最主要的是,来自国际时尚媒体的报道,将西城此次在米兰接获的订单数据曝光了出来,虽然相比起那些真正在时尚界站住脚的大品牌来,这份订单还只能算是差强人意,但放在国内,这份订单却足以引来一片喧哗了。
就这样,有人便将脑筋动到了西城时尚的身上,国麻一厂不过是个开始罢了。
西城时尚自从成立以来,作为董事长兼总经理的楚振邦就很少在种种公众场合下抛头露面,他更多的时候还是在扮演一个首席设计师的角色。也正因为如此,类似社交、公关之类的活动,往常不是由傅淑丽出面应对,就是由张一明出去应酬,尤其是后者,身为北京分公司的负责人,他接触到的人也更多一些。
关于北疆省国麻一厂这件事,最早是在前两天的一场研讨会上接触到的,那是纺织工业部组织的一场研讨会,会上提到了一个部级评优的问题——这年头国内时兴这个,什么“国优、部优、省优”之类的名头,拿出去还是挺能唬人的。不像后世,国优的就是三氯氰胺奶,部优的就是苏丹红鸭蛋,省优的就是地沟油食品。
西城时尚作为一个刚刚起步的非公企业,一般情况下根本没有参加这种评优研讨会的资格,可张一明就偏偏接到了通知,随后还得知西城的商标也是候选之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