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过堂(1/2)
“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听张若晨说完,贺启东问道,语气并不如何严厉。
这是让他自由辩解了,与一上来就自我开脱相比,无疑要有利很多。处分估计不会有,请不请家长却还是两说。对于问题学生,尤其是将入高三之时,贺老师还是愿意跟学生的家长多沟通一下。
张若晨略一沉吟,说:“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贺启东教了一辈子语文,少年时入学还是拿“四书”当课本的,见学生在自己面前掉书袋,不禁莞尔,道:“因材施教的典故,你想说什么?”同时心中有些奇怪,这典故可是课本里没有讲到过的。
张若晨说:“贺老师,我总感觉齐雨萌有点自闭,心理承受能力恐怕未见得比其他同学强。”这话点到即止,但相信贺老师绝对能听懂他想说什么。
不骂学生的老师,在这个国家大概还是比较少的,严师出高徒嘛,老师不厉害一点,学生怎么会乖乖听讲呢。就如贺老师,若见到捣蛋的学生,也会怒骂之,年轻时也打过学生。
可是有一些特殊的学生,骂得太严重了,是真有可能出问题的。施教固然要因材,批评教育学生,手段方式同样要区分对待。
重生之前,某次回家过年,张若晨去看望贺老师的时候,曾听他讲过一件事。
大概是七十年代初期,贺老师教过的一个学生,因为家庭成分不好,时常受到同学的奚落。一次有人丢了支钢笔,没来由地众人都怀疑这个出身不好的学生。班主任也没怎么调查,就严厉地批评了那个学生,并让他写检查。那学生气不过,当晚就上吊自杀了。
那个班主任,自然不是贺老师,现在这个时候他大概也没向班里哪个学生讲过这件往事。但相信这件事对他的触动还是相当大的。那回去拜年,过了那么久,他说起这件事仍是唏嘘不已。
而那一回提起这件事的源头,便是因为齐雨萌的死。而因材施教的典故,张若晨就是那时听贺老师说的,印象极为深刻。
贺启东双眉深锁,从办公桌上拿起支烟点燃,深深吸了一口。张若晨知道,他定然是想起了那件往事。
大概不会请家长了吧?不过写检查这种事,虽然算不了什么,可还是很不情愿啊!没事干写那东西做什么,又不给稿费,更不可能有人打赏,并且还是因为可恶的葛健彪。
“贺老师,有个情况,我能不能向你反应一下?”心里盘算了一下,张若晨决定再努力一把,当一回背后打小报告的恶人。当然,直接揭发太就二了,以退为进迂回一下,效果应该更好一些。
“嗯?”贺老师花白的眉毛扬了一下,“什么情况?”
“今天葛老师讲题的速度很快。一节半课的时间,一整套测试卷就讲完了。”
“哦。”贺老师抽了口烟,似乎没有什么反应。
不过张若晨知道,老头子肯定已经发现问题了。贺老师虽然教的是语文,但当年级组长少说也有十多年了,对每一科的教学情况都很了解。教学进度的安排、每堂课教多少内容,就算不靠经验,每周的教研会老师们也都会向他汇报的。
这一回的测试,是第一次采用高考模拟卷,对学生来说,难度的确有点大,毕竟还没到后面的复习阶段。别的老师都要用六个甚至八个课时来讲试卷,你怎么一节半课就讲完了?这种不负责的教学态度,以贺老师的为人,绝对是不会容忍的。
“我听说,葛老师下学期就要调走了。”张若晨顿了一下,爆出最后这个“猛料”。
“你听谁说的?”这一次贺老师终于动容。
“我是无意中听到的。”张若晨讪讪地说道,露出一副很难为情的样子。
在前一次的经历中,高三刚一开学,因为葛健彪调走的事,贺启东在课堂上公然发过牢骚。背后议人之非的事情,在这个古板的老头身上很少见,一般他只会当面指着你的鼻子喷口水。发生这种事,足见其心头的强烈不满。这也说明葛健彪调走之前,肯定没有跟贺启东打过招呼,事情相当突然。另外还有一个有力证据,高三刚开学英语是别的班的老师临时客串的,过了一周多的时间,正式的老师才安排到位。
贺启东盯着张若晨看了一会,见他除了稍显局促,目光倒是坦然,也没再追问。说:“你还是要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马上就高三了,没有一点紧迫感吗?再不抓紧就来不及了,难道非要补习一年才肯认真?”
这番话在如今的张若晨听来,真是感慨良多,说道:“我一定认真学习,不让老师和家长失望,更不让自己失望。”
冠冕堂皇的套话,竟说出了十二分的诚恳,更透着一股坚定在里面。从张若晨进办公室到现在,贺启东突然发现,这个学生似乎和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
且看他以后的行动吧。贺启东心里想着,语重心长的说:“关心同学,当然是好的。但在课堂上顶撞老师,终究不妥。下不为例!”
其实一开始,贺启东的确是想让张若晨把家长请来的。不单是因为课堂上的事,他觉得张若晨玩心实在太重,有必要让家长好好监督一下,收收心,努力一番还是可以出成绩的。此时听到张若晨的表态,才打消了这个念头。学生能够主观努力,自然比被盯着学习效果好得多,所以不妨先看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