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流水线(1/2)
1906年的10月,唐丰订做的第一条流水线终于到货了。
在这个年代,流水线这种东西其实也并不是新鲜玩意儿。早在工业革命之初,资本家便有意识地将生产工序分解,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比如此时芝加哥的屠宰场,会将死牛绑在滑轮上,从许多的屠宰工人面前经过。每个工人只负责切下牛身上某一个位置的肉块。
不过,真正采用精细分工,将生产工序拆解为上千条步骤的大工业式流水线生产,还要7年时间才会在福特汽车的工厂中出现。依靠着这种革命性的生产方式,福特公司将汽车的售价压低到800美元,成功销售出了1500万台T型车。这个记录,到21世纪都没有被打破。
而在这个时空,这项纪录大概会归属到唐丰头上。
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和汽车工业,都是他计划中重要的一步。前者可以缔造一个强势的工业集团,而后者则是通往军火工业的一条捷径。
唐丰打算花上几个月时间,通过T字形剃须刀来实验流水线的生产流程,并且培养一批熟悉这种生产方式工人。接着,则进入汽车行业,最终以此为跳板打造出一个庞大的军工集团。看着面前这条简陋的传送履带,唐丰仿佛可以看到,未来无数的汽车、枪支甚至是坦克,将从庞大的流水线上源源不断地生产而出
不过,理想丰满、现实骨干,无论计划地多好,唐丰现在还是得一点点地,摸索流水线的工艺。
他前世毕竟只是学金融出生,对于工业生产毫无经验。怎么样分拆工序、怎么样将工人的动作标准化、怎么样设置传送履带的快慢、怎么样使工人的速度相一致,这些问题唐丰都全无头绪。他只能没日没夜地,和林浩蹲在工厂里,一点点琢磨改进。幸好,厂子里华人勤奋踏实,对唐丰又极为尊敬。虽然唐丰经常没过几个小时,便要更改一下流程动作,他们却全无怨言。
而在这段时间,唐丰也找到了一个很有前途的人才。
“你说的是他?”这一天,唐丰向林浩问道。
男人点了点头。
站在唐丰面前的,是一个估计二十岁不到的华人少年。在唐丰的注视下,他红着脸,低头看着自己的鞋尖,显出少年人特有的扭捏。
这些日子以来,林浩和唐丰一直纠结于,无法让流水线上的工人始终保持同样的工作效率。随着身体的疲劳,或者注意力的涣散,工人的速率总是会上下波动。而这些误差积累到整个系统里,往往便会引起积压甚至是混乱。
这个年代可没有秒表之类的工具,无法制定出一个标准时间。他们也很难看出整个流水线上,究竟谁的速度有减慢。一时,两人都有些一筹莫展。
不过今天一早,林浩告诉唐丰,厂里的一个工人向他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建议。建议说起来其实也简单,就是在流水线的传输履带上,用粉笔画出一个个的格子。每一个工人必须在格子从自己身边滚过之前,完成自己那部分的工序。
一听到这个建议,唐丰便觉得很是靠谱,立刻就在工厂中实验了一下。果然,整条流水线的运行立刻顺畅了许多。他一面暗笑自己在工业上实在没有什么天赋,一面立刻让林浩将提建议的工人找来。
这个时代,能找到一个肯动脑筋,又有创造力的人才,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于是,这个紧张而忐忑的少年便被带到了唐丰的面前。
“你叫什么?”这时,唐丰笑着问道。
“程宝。”少年的声音轻若蚊声。
“那好,程宝,你的建议很不错。今后就跟着你林大哥,做这厂里的副管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