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暗流涌动(1/2)
冀州邺城。
袁绍看着战报,恨道:不承想被国仕这贼抢先夺了河内,致使我军先前努力全成泡影。
沮授摇头道:必是国仕看到了河内的重要地位,方才抢先下手,巧夺了河内。
审配亦道:河内为四州之枢扭,不仅连接并州司州,更是冀州、兖州之前沿。若我军先据此地,事济则可进攻并、司、兖三州,不济则退回冀州。如今,反被国仕抢得先机,事情不妙啊。
袁绍发狠道:那我们向国仕宣战,一战而夺回河内,可好?
沮授忙阻道:主公,万万不可。如今我军已经和公孙瓒打得两败俱伤,再同国仕开战,覆灭只在眼前,万万不可。
袁绍问道:那该如何?
沮授道:当今之计,当以攻伐公孙瓒为先,不能再树强敌。国仕既已抢先占据河内,我军只能以后再图之。现下优先之事乃是攻略冀州各地未曾降伏的郡县,将冀州全境置于主公之翼下。其次是结好国仕,使其对我军增加好感,不致出兵攻打我军。待其与董卓打得难解难分之时,我军便乘机发兵,攻击国仕后背,要让他付出代价。
袁绍点头道:你说的也有道理,我军便先与公孙匹夫决出胜负,再理会国仕。那我们该当如何结好国仕?
审配苦笑道:送礼莫若送钱粮啊。只是我军送给国仕钱粮,反倒是资助了国仕一般。
沮授也摇头道:不错,但这也是目前阶段没有办法的事情。这笔帐且先记下,待以后再加倍索还。
袁绍、审配重重点头。
青州北海,曹操大营。
曹操帐下诸将狂躁不已,唯独曹操面带微笑。
夏侯淳急道:主公,你快想想办法,张铙、徐和限我等明日天亮前投降,否则便攻打我军。我军该如何是好?
曹操闻言,双眉一竖,喝道:三军大将,当泰山崩于眼前而不变色。看看你自己,在大帐之中大呼小叫,成何体统。若让外边将士听到,这扰乱军心之罪,定斩不饶。给我闭嘴!
夏侯淳及诸将一惊,急忙拱手肃立。
曹操双眼微眯,冷笑道:青州贼军经过长期战斗锻炼,英勇善战。我军旧兵少,新兵又缺乏训练,惧怕作战。与他们甫一交战,我军便陷入贼军重围。但贼军却未能利用有利战机给我军以沉重打击,反而幻想取得我军的合作,收伏于我,给我写信说汉行已尽,黄家当立,劝我不要和义军作对。哼哼,也罢,我等便利用贼军大意,设下埋伏,必能反败为胜。
帐下诸将拜伏。
曹仁问道:这群反贼不是已经脱离国仕了么?为何还打黄巾旗号?
曹操冷笑道:若不打国仕旗号,他们还能纠集这许多兵卒么?
曹仁等诸将深表同意。
曹操又问道:听说,河内太守张扬自愿辞掉太守一职,愿在国仕帐下为官,可有此事?
曹洪道:确有此事。只是张扬在赴晋阳途中,突遭强盗抢劫,张扬全家惨遭灭门,深为可惜也。
曹操微微一笑,脱口赞道:好计谋,好手段。得婿如此,夫复何求?哈哈哈。曹操深知其中奥秘,也不说出,只觉心中畅快之极。
曹操笑罢,点头道:也罢,我也不能我的爱婿小瞧了我,且让他看看我的手段。传令下去,今夜子时,三军开动,将青州贼兵领向我军设伏之处。让张铙、徐和二贼之首级祭我的军旗。
众将轰然领诺。
长安。
董卓自迁都长安,重兵屯守武关、潼关及泥隘口等关隘,山东联军不战自散,各自回本据地去了。董卓自付无事,更加骄奢淫杀,无人敢言。
一日,董卓听说国仕兼并了河内,深感不安,便召来李儒、吕布等人前来商议。
董卓问李儒道:这张扬突然宣布归降国仕小贼,又突然被强盗杀死,你道这其中有何深意?
李儒冷笑道:此乃国仕嫌河内横隔晋阳与洛阳之间,于他调兵调粮甚为不便,顺手拔掉河内。张扬暴毙,定是国仕暗中派人阻杀,于强盗无关。要说到强盗,这强盗头便是国仕了。
吕布亦叹道:此人未伤一兵一卒,便于无声无息之间除掉张扬,手段当真狠辣无比。
董卓怒道:你二人休要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现在晋阳、洛阳既已联为一体,那国仕下一个目标便是长安了。你二人有何计策,可保我无忧。
吕布道:与其坐而待毙,不若主动出击。
李儒晒笑道:主动出击,正中国仕下怀,如今长安有险关安守,国仕便难以进入关内。若是主公派兵出击,国仕必定高兴之极,那能不照单全收。
吕布怒道:若主动出击不可,你可有妙计剿灭国仕?
李儒冷笑道:这有何难?!
董卓闻言,不由笑道:爱卿快讲!
李儒道:现在袁绍与公孙瓒正在界河相互攻伐,互有胜负,二人早有停战之心,苦无停战之人。若丞相以当今皇帝之名义,下诏二人停战讲和,二人不仅会遵从诏书停战,更会对丞相感激不尽。丞相便可密令二人从幽州、冀州攻击国仕,待将国仕兵力吸引至东线后,丞相便可出关,直杀向国仕老巢晋阳。此招围魏救赵,必能迫使国仕于东线战场退兵,全力救援晋阳,而我军便可中途设伏,以逸待劳,歼灭国仕易如反掌。
董卓闻言大笑,赞道:果然妙计。便依此计实行。
李儒笑道:我军出兵的时机亦要选在国仕与袁绍、公孙瓒两家皆是精疲力竭的时候出兵。到时,我军可先败国仕,而后一路杀入冀州,踏平幽州。
吕布忽冷笑道:袁绍公孙瓒依诏停战倒有可能,若要他们依诏进攻国仕却难上加难吧。
董卓闻言,又转向李儒道:奉先吾儿所言不差,难道只凭一道诏书,便可令袁绍公孙瓒二人进攻国仕。
李儒笑道:若是空口求人,自然不行。丞相要先许诺共分并州之地,亦可大升二人官职,许以重利,则二人必定动心。
董卓闻言,细细琢磨一番,大笑道:可以,便依此而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