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三国志之黄天当立 > 第八章 应檄出兵

第八章 应檄出兵(1/2)

目录
好书推荐: 我来到了元朝 山河赋 王朝伪皇帝 三国之父子骄雄 艳史记 如花美眷 嬉游花丛 决红尘 定诸侯 蓉沉

国仕自在晋阳时刻密注洛阳动静,待听得吕布杀了丁原,反认董卓为父,不由齿冷,又闻得董卓得吕布相助,多行不义,肆意杀戳,洛阳城中人心惶惶,出逃之人甚多,朝廷大员辞官去者,不计其数。各地刺史、太守,均扬旗蓄兵,准备讨伐董卓。

国仕心中大喜,知董卓难活矣。遂传令郭太及其手下周仓等人近日整兵,换回官军服装,以待事变。又令田丰另调兵力、官员,驻防云中、朔方等郡县。

此时,凉州传来消息,言边章、马腾、韩遂三人接到国仕印状后,边章欲接受国仕领导,而马腾、韩遂二人则拒不听令,反而大肆抓丁,扩充兵力。边章已被马腾、韩遂击杀,马腾并其兵,又与诸羌结成同盟,势力大增,遂出兵收得金城郡周边数县,已成尾大不掉之势。

国仕冷笑,遂密令张辽由塞外九原县率十万铁骑,由北向南,越过黄河,直取上郡。若上郡拒兵,则以叛逆论处,杀无赦!取得上郡后,十万铁骑返回晋阳,以备随时调令。

只要在上郡站稳脚跟,便可以此为据点,不断进击西凉各郡,眼下还不是与马、韩起冲突的时候,且让他们再嚣张一刻吧。国仕心中暗道,眼睛始终盯着洛阳。

田丰忽然晋见,手中拿着一张檄文。

国仕笑道:元皓,今日何事来此?

田丰笑道:董卓死期至矣!曹操自洛阳逃出,返回陈留,树起讨董大旗,招兵买马。今又发出讨卓檄文,边邀天下英雄共同讨卓,亦给我们发来一份缴文。原文在此。说毕,呈上檄文。

国仕接过,读之,赞道:此文激昂慷慨,读之令人血脉贲张,不由我不起兵啊。果然好文也。想不到曹孟德竟能做此妙文。

田丰应道:曹操此人文章、谋略,皆高深莫测。若他手中有兵,当是主公大敌。

国仕一笑,问道:曹孟德现今手下有何资本?敢邀天下英雄聚会?

田丰道:据情报营及忠利商社线报:曹操自回陈留后,请得巨富卫弘资助,已招兵万余。其族中兄弟夏侯淳、夏侯渊、曹仁、曹洪各引兵千余投之。另有英雄乐进、李典各引宗族投之。

田丰又补充道:夏侯曹氏兄弟武艺高强,亦深具智谋,深为曹操所器重。乐进、李典亦不可小觑,大将之选也。

国仕点头笑道:不知有几路诸侯答应前往。

田丰道:势力较强的有渤海太守袁绍,手下士兵三万。幽州刺史公孙瓒,及平原县令刘备、关羽、张飞兄弟三人,携兵二万余。长沙太守孙坚,携兵万余。河内太守张扬携兵万余。汝阳太守袁术携兵万余。其余各路诸侯亦各带兵数千。现下共八路诸侯前去虎牢关东去百里处汜水县会盟。

国仕闻听公孙瓒与刘、关、张三人一同出兵,笑道:想来他等已识破我军之离间计,复合好矣!

田丰笑道:应是如此。主公,尚有一事,需禀告主公知晓:现益州刺史刘璋自往益州后,便派张修之子张鲁前去汉中,封关锁道,断绝与中原往来。又自备天子车辇,反叛之心明矣。

国仕笑道:欲谋大汉天下者非只刘璋一人耳。诸君且请看,讨伐董卓之战完后,天下之格局。

国仕又问道:张修现下还听我等号令否?

田丰摇头道:张修占据汉中,政事清明,扰民之举甚少,深得民众欢心,西南各蛮族亦多有依附,现下张修已然自立,难听我等号令。

国仕脸色一沉,复又笑道:若能将一地治理如此,便将此地托于他又何妨。江东于吉现下如何?

田丰道:于吉因无主公之谋略,其义军将被江东豪族消灭,不复存矣。

国仕亦摇摇头,叹道:可惜了数万义军。于吉虽有道骨,却无道心。定要坚持道不同不相与谋,其老死不与我军往来。可叹!田丰默立。

国仕忽笑道:也罢,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元皓,你且说说我军如何出兵为好?

田丰手指轻敲桌面,道:郭太兵近洛阳,可为先锋,直落萁关,途过河内,可屯兵在黄河水边,与虎牢关各路诸侯互为犄角,令董卓不敢轻举忘动。亦命忠利商社协助郭太修治船只,待我大军齐备,兵过黄河,便可直取洛阳。

国仕点头,笑道:元皓此言甚合我意。我已命郭太换回官军服装,二日内整军完备,便可出兵。

田丰问道:主公,这西凉马、韩之事,若任其攻掠,将难治矣!

国仕叹口气道:奈何我军兵力捉襟见肘,顾得了讨卓,便顾不上马、韩二人,若是分兵,则两边都不可能讨得便宜。若是专讨马、韩,则会大失人心,于我军声望有损无益。况董卓若在此战中获胜,以他三十万雄兵之实力,绝难放过我军。因此,不若趁此良机,先灭董卓,再取西凉!

田丰亦叹道:董卓收得何进兵士及禁卫营后,仅骑兵便有二十万,确实难讨矣。主公若讨凉州,必先取上郡方可,在此投子,便可进退有据。

国仕笑道:我已派张辽先取上郡,而后返晋阳,与我等同讨董卓。

田丰闻言,心中疑虑尽去,不由深吸一口气,笑道:主公,平抚天下之伟业,先从董卓开始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谍战:红色掌柜 横推亮剑 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抗战:通电全国,出关 锦画江山 抗战:两军对垒,你开全图? 容颜皇后 民国大能 妻乃大元帅 铁血抗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