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要 人(1/2)
自商汤以后,历代商王集王权、神权于一身,既是君主,又是祭司,也就是说,殷商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这种政治制度虽然封闭落后,但它对民众思想的影响力却是很强的,六百多年下来,民间虽然还有不少人信仰最初的一神教,但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了
不过严格说来,商人的做法只是令上古一神教变质,还不至于毁掉它。但有了商人“变革天命”的示范,几百年后的周人效仿了他们的做法,华夏遂再次改朝换代。为了巩固新生的周王朝,周武王与其实际上的继承者周公创立并推行了一种以血缘和亲族关系为纽带、凡事讲究长幼尊卑的“礼义”为原则所构成的宗法制社会,并尽可能设法削弱原始一神教的影响,令其最终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因为人性是有亲疏的,重视家庭也是理所当然,一旦再获得政策上的支持,对“造物主——人类个体”的二元性基础社会体系的一神教冲击极大。即使是后世欧美基督教国家之中,重视家庭甚于上帝(基督教不管哪个分支的教义中,上帝都是高于家人的,但人性的力量却是难以泯灭的。)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何况是当时根基动摇的华夏上古一神教呢?
因为这一“杰作”,周武王、尤其是周公被后世儒家尊为“圣人”,但这种宗法制度虽然维稳效果极强(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朝代),却令后来的华夏过分重视“出身”,任人唯亲也随之成为常态,对华夏文明的发展阻碍极大。商朝时期平民乃至奴隶出身却成为宰辅重臣的比比皆是,而到了周朝,居然一个平民出身的重臣都没有(秦人的祖先因为擅于养马而被分封不错,但不管是非子,还是之前的造父,都并不是平民身份,而是中小贵族,何况一开始的秦子根本不算重臣,这与商朝那些本来只是贱民身份却直接被发掘成为国家重臣的贤者是完全不同的。),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此后的华夏社会逐渐变得上下等级森严,只要出身不好,哪怕再有本事也没有出头之地。历史上这一点直到墨子这个平民圣人出现后才有所改变,到了后来各国开始变法以后才算是改正过来。可即便如此,流毒已然种下,过分重视出身、过分重视家族、过分重视血缘、过分重视秩序的遗风在历史上一直影响着华夏(孔子的思想基本上就是沿袭自周公),直到二十一世纪,虽然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但至少在科技发展与社会公平方面,产生的负面影响却远远大于其积极意义。从这一点来说,周公非但不是什么圣人,反而是华夏历史上的一个大罪人才是
不过,即便屡遭重创,上古一神教在华夏民间仍未完全消亡,而那些商人“创造”并经周人增补的“神明”则始终乏人信仰,老百姓遇到危难的时候,总是会去祈求老天,而绝不会去求什么“盘古”、“黄帝”来保佑,这一习惯在历史上甚至一直延续到了二十一世纪,尽管那时的华夏人已经完全只把这当作一种习惯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