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四章盛世的开端(1/2)
第四百四十四章盛世的开端
这些交通设施与重大工程的建设,不但大大便利了大宋国内的陆上交通,而且带动了很多建筑材料的需求,促进了各种主要工业产品的生产。以最重要的钢铁生产为例,北宋年间最高年产量也不超过两万吨(注1),而到了绍兴二十六年,大宋的钢铁产量却史无前例地突破了十万吨大关,而且其中钢产量占了接近四分之一,如果将机械性能出色、几乎可以完全替代普通钢材的球墨铸铁也算上,所占比例则超过三分之二。而产量增长最快的水泥,则突破了一百万吨大关,并且还开发出了矿渣水泥等多种类型,令赵旉颇为惊喜。
不过美中不足的是,大型的工业设备直到现在还是没能开发出来,还是以冶铁业为例,目前大宋最大的高炉每年也就能生产不到十吨生铁,只能走“炉海路线”来增加产量,不但占地过大,而且耗费也过高,但现在也没别的办法,只能这样将就着。
而化工方面,虽然无机化学的近代理论体系目前已经基本补全,但工业化生产这一步却怎么也迈不出去,结果硫酸、硝酸等重要的化工原料还是只能以实验室方法来制备,虽然由于专业人员数量激增,产量有了很大提高,但成本却始终降不下来,所以赵旉明明知道几种经典炸药(如TNT、硝化棉、硝化甘油等,大学的有机化学课里老师顺便教过,不过硝化棉与硝化甘油的钝化方法,赵旉却是从课外书里看到的。)的制取方法,却只能继续让黑火药当主角。
好在不管怎样,有了一年几百吨的硝酸产量,炮弹(撞针击发的后膛步枪如果完全手工制作,那成本实在太高了,在车床等相关机械发明之前,是无法大批量生产的。)的底火终于可以大量生产了,这样一来原本只能作为实验样品的后膛炮终于开始大量生产并逐步取代了原有的前膛炮,使得宋军大炮的威力又有了进一步的增强,炮兵的地位也得以进一步巩固。
除此之外,由于硝酸产量的增加,大量制取硝酸银也成为可能,于是赵旉立刻迫不及待地开始了镀银玻璃镜子的生产。不得不承认,以银镜反应生产出来的玻璃镜子,无论是外观、清晰度还是安全性都远在原来的锡汞齐镜子之上,其销售价格自然也水涨船高,虽然成本高昂(不光是制取硝酸银与葡萄糖的成本,无色玻璃刚刚面世没多久,生产与加工的成本也同样不低。),但利润更是没得说,毕竟只要有点钱的富户,谁不想买一块显摆一下啊?何况镜子的实用性也是毋庸置疑的,每家都需要一两块,而长期官营垄断,更是确保了利润的稳定,再说买家并不局限于大宋国内,销量自然相当可观,以致于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这种镀银玻璃镜子的生产与销售成为了大宋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