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九章 - 变乱风起(2/2)
苗城的展却是惊人的快毕竟处在大楚和太昊的通道上两城间的任何物资运输都躲不过苗人的视线加上元方也颇为大度往往在运输队进入苗城休整时都与苗人进行一些交易或送一点物资给苗人宗庙所以大楚有的东西除了梓桦通过鸽书传到大楚城地以外苗人都几乎一样不缺只是在数量和质量上略有些差异而已。
可是让我惊诧的却是苗人的数量增长。
难怪当年随姜由漂荡的一支由人展不过苗人这些苗人一旦得到安身之地得以休养生息增长就快的惊人当年我记得的苗人不过三四千人眼下的苗城中却满地都是小孩子跑来跑去城中怕不有六七千人!
“由族那边搬了一些过来不过这几年小孩子是生得多些还不都多得太昊和大楚族长照看!苗人永感大德!”
苗城的大长老对我很是恭敬言语中似乎对元方也感戴颇深细想想也不觉释然毕竟当年苗人立足未稳时若不是元方带着大方城的匠人和骑兵支援了苗人的建设并为他们征服庸族人取得了难得的生存空间苗人也难得有这么大地展。
苗人的展还不限于城中城外处处可见一个个小型地村落与太昊城外和大楚城外相似却显得更密集一些听说以前庸族人占据的山林中也住了不少苗人看来苗人的展比我所能够想像的都更快一些将来必是不个不可小觑的大族!
大方城自不必说本来就是太昊属城诸般制度都源自太昊物资和技术都以最快的度传播过来大大惠及了依附于大方城的由族人眼下除了个别极为执拗的部族还抱着地盘不放多数的由族部落都已经融入到大方城的势力范围要么就直接举族搬到城中要么就在城外一到两天的路程范围内生息繁衍处处可见大方城的影响从农业生产模式到族人衣着都有明显的太昊风格。
返回太昊城已经是四月中旬的事了此时太昊城中春播已经完成正是一年中最为悠闲的时光族人三五成群或在村坊间散漫闲逛或在田间野外踏春或跨马张弓离城数十里去狩猎。
梅梅一到城中没怎么顾得上抱外孙就急着从梓桦手里把养蜂场接过来开始春天高产期的管理我却急着到布坊去参加春蚕的后期管理从大楚来的庸族女孩子没有去处倒正好在家中帮忙照面风越让我怀疑将来元楚来时兄弟俩多半都会说庸族话了。
风林和梓桦对我们的返回虽然早得鸽书通知仍是喜出望外这大半年来也着实让他们有些公私难以兼顾孩子就是一个最大负担风越已经一岁在家中满屋乱窜吓得他们夫妻俩成天叫人全程陪同不敢有一丝懈怠。
虽然对我和梅梅已经没了映象毕竟血缘至亲的关系孩子很是喜欢梅梅和我看到我们回来风林和梓桦都松了一口气。
我却没有急着照看风越去了大半年太昊城中最让我牵挂的竟然是那些难看的虫子!
春风中城外的桑树长势喜人可是春天还不很浓密的树叶却极大地限制了春蚕的规模眼下城中只有风林有了两件像样的丝绸面料“族长服”虽然有一件是为我准备我试穿了一下实在有些勉强干脆一并都让给风林。
我期望中的丝绸业的春天看来还早看到去秋族人学着新插的桑枝出的几枝嫩芽我快失去等候的耐心了。
“从你的作坊里选些人吧让他们到大越去养蚕!”
一时看不到明显的成绩我几乎放弃了太昊丝绸的明天想把丝绸业送回到它在后世最达的地方去展历史选择了余杭作为丝绸的高度达地区绝不是偶然的说不定只有那边才适合让丝绸业快展起来。
布坊的老板一时哑然却听出了我的意思咬咬牙去安排人手去了结果一些有亲人在大越城的匠人竟欣然向往之报名者还不在少数看来这也算天命使然人力勉强不来的。
但这一季的春蚕纺出丝来居然还是够了三五件春衫看来太昊的丝绸业也不一定等到从南方而来作为原产地仍是大有可为的。
诸事抵定我又回到了以照顾风越为主太昊学校上课为辅的常规状态中成日阶沉浸于太昊学校和家的两点一线个人天地中与风越陶然自乐尽享天伦之福偶尔间到匠作坊去一趟开始一点点开始设计以马尾为弦的太昊琴这差不多是我到原始之后一切理想的终端了舍此我还能够做些什么?毕竟年岁不饶人精力和体力都不复当年也少了豪情壮志。
可是天不假我之便没能让我这安生日子多过上几天就在这波平浪静之中投入巨石掀起了一番波澜。
“父亲!请随我到宗庙议事!木驼叔叔鸽书中说炎族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