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九章 - 城主归来(1/2)
秋收的不理想本来就在预料之中面对结果我也没有太多失落。
近2ooo亩地基本没有收成而3ooo来亩地最多的亩产还不到15o斤总收成不到2oo吨!
这点粮食只够大楚码头和湘楚码头一年多一点点的纯口粮!可以说这个收成只能满足不再向大楚村要粮食却不可能建立起粮食储备。这倒让我有些羡慕起大楚所在的位置那里的山地海拔要高一些收成可以达到15o斤到18o斤的亩产据说今年收成足有1ooo吨左右足够大楚村现有的人口(25oo口人)两年多的口粮!
为什么相距不过百多里地就这么大的差距呢?
我对大江边上的多雨天气开始有些不满。
随着秋收另一个消息从太昊传来:太昊与公孙豹的联军在有熊城取得大胜狄人被驱赶出了少昊的地界并俘获马匹12oo匹俘虏4oo余人。
俘虏随后被押往运城从事建设工作。
这样的战果早在我的预料之中倒也没有让我感到有太多惊喜。不过动辄数百人的俘虏数量让我联想到南戎的人数不由得有些感概:南戎人要聚齐数百人都是一件极难的事情北方的大族却可以聚集数千人进行战斗!
另一个随大楚村的太昊匠人带过来的消息是从太昊抽调过来的数十名15岁以下的少年已经在大楚村学习语言数月取得了一些突破这些少年男女原本多是元方在太昊时的熟识朋友到大楚初期得到元方不少指点加上还有元方手编的教材辅助进展很快。眼下已经多能和戎人进行简单交流。
这时我才真正得知元方的一个谬误。
戎人对本族名称地音是“yong”而元方告诉我的却是“nong”所以我一直把他们叫做“戎人”实际上却应该叫“庸”人这个族原本该是庸族看来元方的学习差劲也让我吃亏不小。
那大江以南的那些部族就应该是“南庸”了!
这是太昊优秀学生们在改编元方教材时。经过反复核对才从元方的音中找出来的一个重要错误其他错误不知道还有多少现在这些太昊少年就在从事这样一项重要的工作:将太昊与庸族地语言教材进行修订和完善!
得到这个重要消息后我有点啼笑皆非:后世所说的“庸人自扰”应该不是这个“庸人”吧。
入秋以后。大江两岸的雨水开始减少经过了次长江汛期我才第一次观察到大江水位的变化应该说这个变化并不是十分明显水位大约下降了四五米对大江的宽度和巨大地声势没有什么显著的改竞
这个世纪的大江远比后世的长江宽广得多。
1o月初随着雨水渐少。造船和筑城两项工作都在加快取得进展。
大楚村的长老们不殚辛劳地再次出动为大楚村寻找更多的加盟村落同时也在秋收后为大楚城工地送来更多的劳动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