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 - 太昊船模(1/2)
少昊大局已定城中建设可以交给赢济他们来完成我可以暂时转过头来看看太昊的下一步展了。
这时我想到的第一个目标就是造船。
但是要大规模地制造木板船靠码头边上那几名木匠是不够的我得培养出大批的“专业”造船人才来还得花费大量人力才能完成。
少昊距离码头有天然的距离优势不利用可惜了。
所以我选择了用铜钟向少昊换人力。
回到码头边时简单的“船筏”已经增长到了8个太昊与大元诸城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但我要造的船却不仅是用于个用途。
大夏城那边木驼的建设工作已经初见成效眼下已经有近2ooo人住进了大夏城公孙氏的城里更是具有不低于太昊的人口规模牛神山下姜氏新城据说已经住进了约7ooo人而进一步的人口集中还在扩大中。
如此大规模的人口集中为原始文明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却提出了对交流与交通的空前需求从太昊的工业产品到盐湖的产出到各部族间的人员来往目前都还受限于大河的制约没有船就只能在大河浅处涉水再绕山过谷才能在太昊与诸部间建立密切的联系时间和空间都消耗极大。
进一步讲万一翟族来犯要想增援北方诸部族也需要大量时间才能将消息传来并将援兵送过去。
有了船文明才能真正地不再受到大河的制约得到更广阔的展空间。
“族长要在码头住一段时间?”风舟搓着手确认。
“嗯!”我点头“给我准备一些纸和墨。”
这一次不打算用毛笔画图了所以没有让风舟准备毛笔。而我计划是用“鸡毛笔”来画图这样线条可以更精细一些。
上次参加造“船筏”的几名匠人都进入了我的“太昊船开办公室”。
我要求他们按我画的图准备小型的木板先做出船模来再按比例放大。
第一艘由我设计地船是平底船在头、尾部分增加了用于破水和稳定船身的龙骨突起从上往下看总体上已经是枣核形。中间部分较平直两头收小。总长度大约1o米宽约三米中间有敞开的简单船仓。深度在1米左右。船仓每三米左右用板隔开确保一仓进水时其他仓还能正常工作船不会快下沉。
按后世的标准这东西只能叫“舟”但我加上了一个在“船”上才有的东西——舵!
有了这东西船在水里的稳定性将大为增加。
为了解决防渗水的问题。我采用了两个方案:一是在木板连接处设计了类似后世的木地板镶嵌结构地沟槽;二是在船内层钉了一层兽皮!
这只是造船工作的第一个阶段设计出来的船还不如之前木匠们所造的“船筏”大但在实际应用中相信他们会现形体小了很多地船载重和稳定性都不是“船筏”所能够比拟的。
画这图加上剖开的结构花了我近一个星期时间。这还是得益于我在后世所学过的机械图画法训练。否则要表达这样一个较为复杂的结构真得花不少时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