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 嬴伯辞世(1/2)
##是我心头的隐忧大战后的平静并不能让我从战争中解脱出来真正放心地投入到和平建设中去所以在太昊七年军事防御基础建设以及军队训练将一直是太昊柚大河诸族的重要任务。
运城建设和大河边的关口建设都进入了紧张的施工阶段我就不再有耐心留在盐湖边上了太昊的军事训练才是让我最为牵挂的。3oo骑兵驱赶着近3ooo匹马在夏汛到来之前涉过大河浅处往西再涉过渭水往南经函谷关返回太昊城。
6月11日带着庞大的马群我和战士们返回了太昊城经过与战友生离死别的太昊骑兵们远远地看到太昊城廓都热泪横流情难自己。我虽然没有亲历最为困难的那一仗但尸横遍地的惨状让我能够感同身受明白这些战士回到太昊的激动和喜悦。
庞大的马群也让土句他们欣喜若狂冷兵器时代步兵训练得再好也只是骑兵的配角利守不利攻。强大的骑兵在数千年内都是战场上的霸主直到春秋时期“战马千驷”都足以在诸国中称雄一时。
如今虽然我还没有这么多战马更没有与之配套的战车但也算得上是原始时代一支颇足依恃的力量了。
训练和使用管理得当的话今后的数百年内这支骑兵将不断得到扩充越来越强大。
就眼下而言至少有2ooo匹马可以充当作战主力其余的马可以作为备用和繁殖之用而太昊步兵也不过就4ooo多人。使用得当绝大多数步兵都可以随时转变成骑兵何况还有的战士由于体能或其他原因。不能当作骑兵训练呢。
从此在城内校场上的训练就基本上停止城中壮年都到城外的骑兵营学习进一步地骑兵技术去了而工部则大力推动马具的制造向土鲁的铜匠坊“采购”了不少“国防产品”
太昊城内有喜有忧失去亲人的家庭痛不欲生迎回家人的家庭喜上眉梢满城喜乐不均。
宗庙内与风余商量许久我决定按后世作法在宗庙内新辟“忠烈殿”祭太昊死难于战事者的英灵于殿上并举行仪式为烈士招魂。
6月15日归祭大典在新设的“忠烈殿“举行所有军中排级以上骨干和烈士家属都全部出席。
祭文由我起草追念太昊建城以来死于战事者的功勋并逐一将镌有烈士英名的陶碑(2o厘米见方。不到一个骨灰盒大小)供上神枱每念到一名烈士英名所有军中“干部”都躬身致礼家属则大放悲声。
“自今日起。太昊死于战事者均归祭忠烈殿。礼部须将战事即烈士英名、死难者功勋登记入册年终大祭时禀告太昊祖神。所有死难者的生前薪资均按标准放到其子女手中直到其子女长大到15岁止。子女在两名以上者每多一名即多一份同等薪资不得让烈士家属因失去亲人而生活无着!凡有违此令者烈士家属可直接诉至宗庙!”
家属们至此稍抑悲伤而军队干部们则欢呼雀跃太昊军队在族中的地位由此得到质的提高。
6月19日噩耗传来:赢伯还是没能等到今年的秋收于6月5日过世了。
这本是意料中的事却仍让我在宗庙内痛心良久。
到这个世纪之后少昊族长是第一个让我明白部族大事的人此前我对整个时代的部族分布和相互关系一直在摸索阶段但少昊族长的出现让我眼前豁然开朗并从此离开大元城地圈子迈入太昊这一轮地展循环文明建设与传播进入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平台和时期。
从大元纪年到太昊纪年不仅是一个计时方式的转变更是对文明展不同阶段的重新标记。
如今大河诸部族在太昊文明地驱动下正加融合与交流并以整体的力量对外部文明进行对抗应该说这里面有赢伯的一份潜在的功劳。
从赢伯那里我第一次收起了对原始人“情商”的轻视之心认识到即使在原始部落领中也有心胸开阔泱泱大度者。能在这个时代放下世仇致力消融杀伐换来部族平安地领实在不可多得即使是姜由的野心勃勃和公孙干地沉稳持重都没能让我产生比赢伯更好的映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