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 太昊通宝(1/2)
后世的铜钱是怎么铸的?
这个问题我也是一脑袋浆糊。
从工艺角度讲制硬币的最好方法应该是冲轧而不是铸造用坚硬的冲轧模具成组地轧出硬币来是度最快和质量最好的方法。但我也知道在这个时代冲轧机还只能在梦里出现不要说那个复杂的传动系统会让我这个学过机械的人都头大就是那个模具所需要的材料就不好解决。
太硬的话青铜的脆性会增加稍冲几次说不定就冲断了而硬度不够的话冲几枚出来以后模具就会变形。
罢了还是老老实实用铸币的办法吧。
按所世的经验铸造的铜币还是经过了两千多年才被淘汰应该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其中“外圆内方”的铜钱存在的时间最长为多数朝代所采用。在银作为主要货币以后铜币还继续挥了多年的交易货币作用。
所以我打算跨越一步就不生产什么“刀币”、“铜贝”之类的过渡型产品了直接生产“孔方兄”吧。
我跟土鲁说的是“二两一锭”的钱币但实际的情况肯定不允许生产那么大的钱币否则不利于小额交易。按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让每一个青铜钱的重量和形状都保持一致?在铸造中实现标准化应该是从铸模开始的但目前太昊所用的铸模都是一次性的那又应该如何保证不同时间做出来的铸模大小形状都一样呢?
还有两个问题也是需要解决的:一是铜币大小应该怎么确定?二是要不要在上面铸文字。
没有做出能够统一形状大小的铸模之前提前一个问题是没有法子解决的我把铜钱地形状画给了土鲁让他先去想办法解决铸模的问题我则负责确定在模上面刻什么字的问题。
不过这个问题似乎远比土鲁的问题来得简单按后世的做法。直接在上面铸上“太昊通宝”就行了估计这个盗版是没有人会来跟我计较版权问题的。不过我在宗庙内想得最多的还是交给土鲁地问题。
没想到这一次土鲁解决问题比我还快等我在纸上绘出草图正在尽力描几个像样的“太昊通宝”字体时土鲁兴奋地拿着一块泥版到了我的办公室。
“族长您看!”他把一块4o厘米见方的粘土轧制的泥版放到了我面前。
呵呵!不错嘛这上面密密麻麻而又均匀地排着十多个直径在4厘米左右的圆坑。深度在半厘米左右基本上能达到我地要求只少了中间的那个方孔但方孔的问题应该好解决。
“你们怎么做到的?”我问土鲁。
“前两天做了一个车轴比我要的小了一点就放在那个地方没人动。今天我把族长要的图给徒弟们看了一下有个小子拿那截车轴在泥版上戳了几下让我看见了嘿!这不正好是族长要的么?”土鲁高兴得不得了这才叫得来全不费功夫呢!
“行!好样地!”我拿起泥版仔细研究了一下“还有一个地方需要改进——”
“得!我知道!中间还得加个方孔那个好像不难吧?只要在那截车轴上中间凿个方孔就行了戳出来的话中间就会多一块泥。铸的时候就会有一个方孔了!”土鲁抢着说出他的解决方案。
不过我可不是说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怎么保证每一戳都刚好一样深钱币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得保证每一个都大小均匀从泥版上看得出来这些圆坑并不是一样深浅的铸出来的钱会厚薄不一。
等我解释完以后轮到土鲁郁闷了这个问题他也没有想到。
“还有”我指着纸上地草图“我要在这个‘钱’上铸上太昊的字样。你有没有办法?”
土鲁有了铸钟的经验对于铸文字不再感到陌生但仍然对铸钱不再觉得那么容易了开始想办法解决我提出来的问题。
我没有当时就告诉他我的解决办法第二天我亲自到了铜匠区的“私人作坊”里。土鲁见我一脸轻松知道有戏。带着徒弟们都到了我的作坊里。
我找来一块粘土先修圆成直径约四厘米大小地圆柱再用铜片截断泥柱将断面修平。
“看什么看?点火!”我瞪了土鲁一眼。他老老实实地亲自点燃一堆碳火。徒弟们在一边掩面偷笑估计这也是土鲁平时常对他们说的话。
将泥柱烧得有点硬度了。从火中取出来把其中一端用铜刀修细到直径约三厘米左右长度约四厘米左右并在滚动中检查了一下圆度基本上做到了正圆。
接下来是精细活我让土鲁把徒弟们都赶开以免打扰我工作只留下了土鲁一个人看着我对圆柱进行深加工。
找了一个铜材边角料带尖锥的那一种我开始对端面进行“精雕细刻”;先是在中间刻出一个方孔约一厘米见方深度也在一厘米左右。然后是在剩下的端面上按“上下左右”地位置刻上“太昊通宝”四个字阳文并在方孔和外圆上刻了边与字一样平。这项水磨功夫费了我大半天时间尽管刻的是泥柱也让我出了一身大汗。
上一次刻那些砖地时间因为字比较大还没有那么费神基本上是让太昊学校的教师指导匠人们刻就行了这一次不一样我只能亲自“操刀”了。
将刻好的模放在火中进一步烧硬我让土鲁准备了一块半干的粘土小心地将烧硬的泥柱插了进去。大约有四厘米深时也就是直径三厘米那一段完全插进去后我轻轻地将硬泥柱取出对光一看。圆孔底部的几个字和方形的泥台都比较完整。
“行了!”我把粘土小心地交给土鲁“放在火里烧硬一下现在可以开始化铜汁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