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 以陶为范(1/2)
祭祀们的火很快就停了下来。
我给土鲁的只是一个钟的结构图并没有告诉他如何去铸在我心目中这种结构简单的产品应该不难铸造。但土鲁从拿来的图时的兴奋到第二天灰头土脸地来找我我连在宗庙内的早餐都进行不下去了就知道这家伙没那么容易铸出钟来。
后世的大型钟、鼎等“国器”的铸造是一个复杂无比的过程一般采用地下埋模要经过多次浇铸还得采用“失蜡法”等工艺铸造出复杂的文字和图案。
土鲁粗看这个图的时候并没有怎么上心。说实在的我也没怎么往细里想因为毕竟并没有想过上“钟鸣鼎食”的后奴隶社会生活只是想增加一个提供给宗庙的报时手段而已。
所以我要求的形状只是一个“铜桶”没有纹饰没有文字相信土鲁他们应该能做得出来不需要我参加铸造。
土鲁在制作土坯的时候才现这么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东西跟以前他做过的其他东西都不一样居然无从下手。
所以当已有的方案全部都失败以后匠作区的技术人员都盯着土鲁——只能找族长了!
我问了土鲁一下最大的问题在于铜钟的壁厚没法子保证在我画的图上铜钟壁厚大约在一厘米左右总高大约1米3(含吊耳)钟身高一米左右钟壁上是一片光不加任何装饰。
土鲁他们先是打算“倒铸”:将钟顶朝下底边朝上从底边缘浇铜汁入模这样子有一个大问题。就是中间的泥芯太重相当于钟内空那么大的一块泥芯没法子用木柱支撑而且易散、易歪。
要是在中间增加支撑的话就会在钟壁上出现不必要的孔将来得用敲铜锭的方法或二次浇铸补上去始终没有办法一次成型。
第二个方案是“正铸”:让钟顶朝上这样泥芯就可以轻易地从模底向上堆起周围是外模壁中间形成型腔。
无论哪一种方法基本的思路都是先在地下挖一个大坑再做泥芯但后一种方法最大地问题就在于壁厚难以掌握。土鲁先是让匠人们在泥坑内将壁修圆表面抹平。再堆泥芯但堆到一定的高度就现再也难以通过一厘米多一点的间隙控制泥芯的表面质量和形状也就更谈不上控制泥芯与壁之间的间隙铜钟地厚度也就无从谈起。
同时正铸的方法还不能将吊耳与钟身一起铸造得分两次铸或者将吊耳另装上去。
累了一整天土鲁和匠人们都精疲力竭仍不能取得突破。最后还是只能想到我这里。可是我也被这个“大型铸件”的技术问题难倒了。
“本作品独家文字版未经同意不得转载摘编更多最新最快章节请访问!族长我们试过用木板插在泥芯和模壁之间等泥芯压实以后再摇动木板取出这样子可以让壁厚差不太多——”土鲁介绍了一下他们的一些尝试。
“结果怎么样?”
“不行”土鲁摇摇头“三分水一高度还行再高就摇不动木板了甚至会把木板扳断。还有就是会从芯壁上带下来泥浇出来肯定不平整!”
那要是不掉泥呢?
怎么样才能从壁上取下来板又能保证不掉泥?
木板摇不动用铜板行不行?
我和土鲁在宗庙内尝试各种方法再一样样否定和改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