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 由族肢离(2/2)
呵呵!没有达成一致的情况下看来各村对如何换盐都不敢擅自作主更无法对换来的盐如何在诸村间分配达成共识。
由族的组织性才被打乱除了春播正常进行以外其他需要长老会协调地事务看来已经陷入瘫痪。
不过如果太昊有所行动。却可以不受这个限制所以长老希望太昊的战士能将盐运到由族诸村来相信即使以后由族长老开会也不会因此而怪罪于太昊族。
“可以这件事以后由太昊骑兵来做只是换盐的价格会有所提高。将以3o斤黍换一斤盐。”
“噢!”
草屋内外出一阵欢叫看来价格绝不是问题由族人对太昊盐的需求是明确而旺盛的。
这个村子大约有5oo来人村外也有近三千亩地在由族诸村中算得中等大小对盐的需求量并不太大。若能得太昊支持每月来一名骑兵送盐足以满足村里的需求了。
此后每向南行到每一个新村时都有同样的状况出现。我大略数了一下百里之内。有近4o个村子没有迁走但也看到了2o余个村子变成了荒村让我痛心不已。
可惜的是由于长老会议没有召开多数村子都无法确定什么时候能和太昊交易盐。
回程的时候一个计划在我肚子里成型于是每个村子地里长出面对太昊骑兵的通知:“我们在由族村子间建一座城由族诸部均可以在城中交易也免去了诸部往返运输之苦但由于太昊距此太远族人跋涉艰难需要由族诸部族人参加建城此城建好之日凡参加建城的部族太昊将按参加建设的族人数量补偿一定的盐和粟米!”
由族还没有开长老会既是坏事也是好事我要来交易没有人可以阻止我要来建城同样也没有人会站出来反对各村基本上都支持个举动可能有个别的长老可能会联想到石头城的宏伟坚固但太昊族予人地观感似乎要比姜由好上许多。
所以就算心里有点嘀咕却没有太大的反对声基本上就在一片附和中通过了这个建议。
因为有元方同行让我想起梅梅的父族这座新城理所当然地就被命名为“大方城”。
风余要是得知这个消息应该会松一口气了——不用他出一粒粟只要保证足够的盐供应就行了而盐在铜码头多得已经成了一个负担仓库的压力很大风舟几次催风余派更多的骑兵去运输盐了。
回到太昊城已经是4月16日我们在由族竟呆了十来天。
但此行地收获是巨大的由于有姜由的默许不用担心姜氏诸部会有什么反对意见我可以放心地执行在由族的建城计划了。
由族在山南经过数代地潜心耕种已经展到2oooo多人尽管有近三分之一的部族因为不愿意继续祭祀牛神而迁向了更远地南方仍有近14ooo人留下来几乎可以抵得上目前太昊城内的人口数量。
而且由族不需要再教化如何展农业他们百年来都在种植黍对农业的一些基本知识应该是熟知的一旦太昊更先进的农业技术流传过来一定能起到强大的示范作用。
在一个人口庞大的农业部族间传播农业社会的文明应该比白手起家要强上许多倍吧!
4月下旬一个浩浩荡荡的运盐骑兵队伍离开太昊城向由族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