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 铜锭东来(2/2)
汉馍拉比法典的制订被认为是西方奴隶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后世在东方华夏春秋战国——甚至到汉朝之前的法律也有极强的奴隶制味道。
希望通过一部法律的制订能够让这个阶段的社会展更为有序一些也更符合我在后世得到的认知。
在生活和生产物资不够丰足的条件下或许先展比较充分的“公社公有制”才能达到建设私有制的物质基础也只有更多的物资与更多的人口才能保证私有制社会的繁荣。
假如现在对一个原始部族族人说:“你是独立的部族保护你的私有财产!”然后让他从原始部族中独立出去可能摆在他面前的不是如何展的问题而是如何生存的问题。
所以我在太昊实行的也是大元和黎族相结合的“相对私有化”即以小部族为单位的私有化以促进小部族之间的互通有无让商业元素不断渗入到城市文化中去。
随着物资的不断增长部族间由于产出的差异将出现一定的贫富分化随后才有可能出现私有的动力和阶级的产生。
但近期是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再差的部族也不会有“破产”的可能大不了在宗族的帮助下多开一点土地。
贸易城的展程度越了我的想像也给了我很大启。
接下来是应该在大力展中心城市的前提下逐步建设卫星城的时候了。
当分属不同部族的卫星城建设起来以后再适当引导不同的城市展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从而建立起与贸易城性质相似的性质但规模更大层次更高的贸易活动。
现在我最主要的工作应该是回到太昊将制铜器的技术再进一步提高再尽快传播到少昊和大元诸城中来。
物流——以牛车为主要工具的物流将极大地推动在少昊和大元诸城的贸易从数量到质量都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9月初带着大批铜锭马齐和贸易城的骑兵护送我开始返回大河渡口。
大河边两岸的太昊族人已经达到共7oo余人的规模在少昊这边的渡口已经有3oo余人的一个基地二十多只比较大的筏子泊在岸边。
岸上的人一片忙碌一个村庄的雏形也已经在大河这边建设起来。
看到我出现土鲁的徒弟们停下了手中的活过来致意。
但过来的匠人仍然很少主要是战士们在搞建设。
现在大河两岸已经各有了一个太昊基地不管以后大河会不会再改道我也打算将这两个基地保留下去并尽可能的建成相对独立的城镇。
沿河建城应该是后世几乎所有大城市的基本模式完全在山坡地形上的城市是不会有太大前途的既然已经走到这一步那就继续走下去吧。
马齐和他的骑兵们好奇地看着太昊的战士们将铜锭一块块搬上木筏子不知道接下来要怎么样才能把这个东西弄过河去。
为了安全起见铜锭都只是在筏子中间铺了薄薄的一层我估算了一下大约有一个人的体重的样子就不再让他们往上装了。
四五个木筏子同时撑出向大河对面划去岸上的太昊族人见惯不惊没有表现出任何意外而从贸易城过来的战士们则站在岸边大呼小叫心动神驰惹来太昊族人的一阵哄笑。
马齐也在被哄笑之列看到太昊的筏子渐划渐远他对将来的运输完全放下心来。
我却知道这远远不能满足将来的运输需求只是目前大河两岸不需要再进行大规模的粮食运输最大宗的也许就是这个铜锭了技术产品的运输也是通过技术人员的交换来进行的完全不需要把牛车从大河上运输过来。
但我却有一个期望如果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冶金业能够有大的突破我一定要尽快做出一把锯子来有了锯子就能做木板船了到那时多少物资我都不怕。
现在不是时候太昊的丰收就在眼前这是“农业大跃进”以后的次收获不在现场会让我不放心秋收后再去工业村那边看看吧。
这一次过河没有带马而带的铜锭站在岸边不觉得上了筏子划出一段以后才觉得有了铜锭在筏子上筏子的运行反而显得极稳定比原来还好控制只是普遍吃水要深一些没有用那个载马过来的大筏子小筏子还是让我有那么一点点不太放心。不过很快就克服下来了。
9月中旬大批积压的铜锭运达太昊城打铜匠们一片欢呼声久违的打铜声重新在匠作区响起陶坊、木器坊的人也跟着沾染了一点喜气连先前曾经对打铜声的抱怨都不再传出了。
好容易在安歇了两天放心不下我还是想到地里看看新开的地上粟穗长势如何更特别的是我那几亩悄悄种下的大豆长得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