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的梦(2/2)
其实,希尔顿也不过是受美籍奥地利探险家、学者洛克的几张图片的影响才描绘出了香格里拉这样的地方。早在藏传佛教的佛经中就有记载“香巴拉王国”,音译也就是“香格里拉”,意为“净土”。一高僧曾言:“你不用去寻找,香巴拉王国就在你的心中。”如此说来,香巴拉原是藏传佛教的理想王国。
只是我个人觉得,若只是单凭自己的空想,那片净土的圣洁,再高的境界也无非落得个空想主义者的称号。学生都知道的道理,做题时最讲究数形结合的效果,那么物境结合的话,层次只会更高。可是我非常不喜欢把自然的山水胜景矫饰造做一番再贴上商标的符号,牟取利润。“旅游”这两个字也是在极力污染自然在我心目中的圣洁。
好多到过那地方的人说,当地居民纯朴。呵。可当地的人自己却意识不到。为什么呢?因他们的文化乃至知识达不到欣赏自己的水平。或者当你还是一个干净的小孩时你自己也意识不到自己的干净,只有那些通过在世上翻滚打磨学习的成熟的大人才晓得自己儿时是那么的纯净。而当他意识到这个之后到暮年的时候又会悠闲地过着简单的生活,处处停留,处处欣赏。我在想,若当初一直保有小孩子的纯净,那么会被世人认为无知还是继续奉为尊崇?个人还是觉得自然必须与文化相结合,没有现在的笔墨学问,晓不得当初的纯净。真只是无知而已。
只是当我这样想的时候,内心依然会强烈*出决然否定的态度:你没达到那种高山远水的境界时,老想着平庸有罪,必达巅峰才会对得起自己的激情。可那些真正处在巅峰境界的人却早已摆脱了这种无知的想法。就好似那个大家都明晓的道理一样: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既是如此,为什么还要过渡经历第二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呢?不是徒劳么?
o(︶︿︶)o唉,不想了。老是莫名地自己跟自己赌气辩驳,到最后依然分不出个胜负。矛盾的心情还是矛盾。但是有一点我可以肯定: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之间不论有多大鸿沟,仙境乐土都会成为他们的共同追求;无论人们的价值观念有多大差异,美都会对他们产生同样的诱惑。
所以,义珂好好加油吧,你说的喔,考上了请我去玩儿(原谅我不想用“旅游”这俩字),我就要去那儿——香格里拉。放心,那边的房屋不会带锁,我们可以自己进去煮饭吃,只是必须等到主人回来之后才可离开,很好啊,有收容之所。我要去世界上最美丽的雪山——梅里雪山,我也要转山。我也不怕苦,那是很幸福的,因为所有的祈祷都不会落空,所有的虔诚都会得到回报。那么我就祈求下次我还可以再来,再来转山,一直一直······我也要在那西湖比之要贻笑大方的泸沽湖前盖一处小窝,闲时赏景;躁时移居虎跳峡的绝壁之下,朝朝暮暮风风雨雨卧听寒波泻。
夜清作于2011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