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造就的女人(1/2)
穿上羽绒服、戴上帽子、围上围巾、套上手套,全副武装,不为防寒,只祈一场雪的到来,干净我的灵魂。
习惯了攀比,比文字、比心情、比收获,或者叫“晒”吧。谁让条件充足呢,到处都是可供晒场的平台。Q,微博,人人···
什么时候开始,不再那般挑剔。拿起一本书,随意翻阅,不出几页便已找到可以共鸣之处,继而摘录,然后是书评。紧接着喜欢上写书的人,一个、两个,一群···
犹记得翻那本《福柯的生存美学》时,看到福柯与萨特意识上的争执,心,纠了下。老早的时候喜欢日本文学,前阵子恋上了美国式的思维,最近又迷上了法国的节奏。尽管这些我喜欢的家伙们或多或少都有些分歧,不过还是由衷地欣赏他们每一个。慕的不是他们的成就,而是思考与生活的方式。无意间瞄到了《萨特研究》,旁边那本发旧的小书便是波伏娃的《人都是要死的》,那一刻,心情,真的,好复杂。感动,肯定会的。
众所周知,萨特跟波伏娃他们终身未婚,他们的成就与爱情走哪都会被人挂在嘴边。我仅是道听途说,真正的历史有待重新考证并再次分析,当然也有人说他们是两个爱情骗子。觉得真正的爱情不会有偶然爱情存在的现象,也不会出现他们这种极不负责任的多次“出轨”。每每遇到这样的评价,我总是避而远之,我相信他们的灵魂始终是一致的。
波伏娃的智慧与思辨想是无人能及的,她自己也知道这一点。而她想要的无非是能力与思想能高出她一截的男人,不需要高太多,够她理解即可。而其貌不扬的萨特刚好满足她的要求,哲学期末成绩下来,果真萨特第一,她第二,刚好。而萨特是那种极其推崇个人自由的家伙,而这一切波伏娃也都不反对,能做到这一步的怕是除了她再无别人了。因此,萨特也一直把波看做自己唯一的灵魂支撑,当战争结束后十年的爱情契约也到了终结,向波求婚的时候却糟拒。那样的人怎么被一纸婚约所束缚,波也是这么想的吧。
一个跳舞有时不见得会寂寞,反而更添颜色。
想到这儿,眼愈加清明,估计是眼眶贮水的缘故。死了连他们的书与名字还被摆在一起,哪对真实的夫妻有此殊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