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节:荥阳大捷(1/2)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邪。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辽东小妇年十五,惯谈琵琶解歌舞,今不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与坠。‘
这是一怀古的边塞寺,口头表现了戍边、健儿们的勇猛彪悍,奋勇杀敌的气概,但一闻到辽东小妇的笛声,都不禁悲伤起来。由此可见,战争给世人造成了多么大的灾难,破坏了多少幸福的家庭,古今依然啊。
公元616年,即隋炀帝大业12年,地点:荥阳。瓦岗军经昨日完胜的劲头,要想在今天拿下荥阳城,可荥阳太守却高挂免战牌,不管瓦岗军如何的叫骂,隋军就是不应战,只是作好防守的准备。
瓦岗军的几路大军早就开到了前线,随时准备攻城掠池。主将翟让亲率三千大军居中,王伯当,徐世觐,分别为左右将军,全军共一万两千多人成扇形一字排开,气势如虹,杀气腾腾,看来瓦岗军是动用了精锐军队,虽只是站在那里,但确实给人一种心惊胆战的感觉。
杨庆,张须陀站在城墙上,观看着瓦岗军的一举一动,突然,张须陀有一种上当的感觉,但到底是怎么回事,却有想不出来,总之是很郁闷。
瓦岗军完全是一副随时都可能进攻的架势,可他们好象又没有半点要攻的觉悟,到底搞什么嘛?难道他们是在等什么吗?于是双方就这样对峙得有一个半的时辰,就在隋军以为瓦岗军要放弃进攻的时候,噩梦来临了,只见城里不知道从哪儿钻出来一群瓦岗军人,为的不是别人,正是他们的梦中恶人裴元庆,他挥舞着双锤,白马劲装,煞是威武,一锤轰出,顿时让隋军大乱。
张须陀愣了,但随即有明白了过来,他马的有中瓦岗军的诡计了。而且中得是这样的窝囊。第一次倒还罢了,是自己大意,没想到这次还是中了他们的诡计,不甘心啊。他确实中计了,第一次中的乃是:诱敌深入,瓮中捉鳖。”这次中的却是:明修栈道,暗毒陈仓之计。而想出这种计策又把它运用得如此纯熟的除了瓦岗军师李密,还会是别人吗?
城里已经乱翻了天,这是城外有动静了,翟让大手一挥,高喝一声”进攻“于是瓦岗军如下山的饿虎,冲向城门。
仔细观看,他们的进军路线极有规律和次序。刀斧兵在前面开路,后面跟的是工程兵,也就是专门负责攻城的兵,身边还有着盾牌兵保护,然后是弓箭手在射程之内向城墙上的隋军射击。最后是骑兵。如此精细的分工,配合得简直是天衣无缝了,不知是哪位有才之士想出来的作战方,也难怪近两年来瓦岗军每战必胜了。
隋军在张须陀的指挥下,奋起余威反抗。也真是难为他了,一边要应付城里的裴元庆,一边又要抵制正在攻城的瓦岗大军,忙得还真是”不亦乐乎“。不过幸好是跟着裴元庆混进来的瓦岗军不是很多,就那么百十个人,可是就是这百十个人给张须陀造成的麻烦似乎比城外的大军造成的麻烦还要来的厉害。因为这百十号人全是经过特殊训练的,不但个人势力雄厚,团体作战更是厉害,也不知道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人世间最悲哀的事莫过于眼睁睁地敌人进攻而自己却是无能为力。荥阳太守无疑就是这样的一个倒霉蛋,象他那样的人,如果是搞政治阴谋到还行,但一旦是上战场上去以命换命般的搏杀,还真的是抬举了他。当杨庆看到如潮水般涌来的瓦岗大军,他彻底的觉悟了,也清楚的知道了自己的生命将走到尽头,或许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说了一句让人听不懂的话,就拔剑自刎了。别问我他临终前说的什么话,因为我也不知道。
俗话说‘仇人相见,分外脸红,”张须陀,裴元庆好象是前世的冤家,今世的对头,一照面二话没有说,就干上了架。也许是上次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分出胜负,又或许是了解了彼此的实力。因此他们打的小心却又更加的激烈,要是哪方稍有差错可能就会送掉小命,一世英明也就玩完了。
城门在瓦岗大军的进攻下,终于崩溃了。骑兵们一手长枪,一手大刀,所向匹敌般的冲过,带起一片血浪。由此可见他们的杀伤力是多么的恐怖。
死伤累累的隋军根本无心恋战,更何况瓦岗军又叫经过训练的士兵唱起了王薄那《无向辽东浪死歌》,歌声悲壮激昂,把本来就不想帮隋朝打仗的士兵的情绪给引了起来,于是纷纷丢掉武器投降。瓦岗大军叫他们蹲在地上,双手抱在头上,这个动作怎么看怎么熟悉。”张须陀,不要在顽抗了,你看,你的将士们都已经投降了,再说隋帝无道昏君,你何必要为他卖命呢?何不加入我瓦岗军,行仁义之师,共伐暴隋。“
说话的正是瓦岗军师李密,还是那种儒雅非凡的装扮,手持羽扇,气度高雅。如果你仔细的观看他的相貌,就会现一个惊人的现象,尤其是他的眼神,跟那个人像到了极点,而那个人就是当朝权相杨素,莫非他们是……
对于李密的劝降,张须陀自然是兴趣缺缺,在他的心里,恨不得食李密其肉,饮其血。因为他现在的情况,可以说全拜李密所赐,至少表面上是这样的。但事实上确是如此吗?呵呵,我们拭目以待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