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节 大朝(2)(1/2)
“臣等亦附议!”跟随桑弘羊之后,隶属大农令的盐铁官员,农官,水衡都尉等数十名五百石以官员随机出列道。
“高!”霍子候见了,眉毛轻轻一动。
原本,他还为桑弘羊感到担忧。
商人们狭庞大的资源与财富来势汹汹,儒家一派又在道德占据了制高点,倘若桑弘羊要在告缗令跟人纠缠,那么,他就必死无疑。
谁叫告缗令现在已经在民间臭了大街,且与大汉朝堂一直以来的的主旋律相违背呢。违背了目前绝大多数人所赞同的普世价值。
在这个问题纠缠,是一个愚蠢的选择。
但是,正所谓当局者迷,这个世界有几个人可以在关键时刻毅然壮士断腕?
要知道,与告缗令一同诞生的,还有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
轻易要舍弃那些利益与好处,一般人还真做不到。
人有时候,就像飞蛾扑火,明知道必死无疑,依然前仆后继。
人的侥幸心理和赌徒心态,是一个人最难克服的心理障碍。
而现在在危机面前,桑弘羊主动赞同废除告缗令,这就使得本来气势汹汹的百官围攻之势,在瞬间暗淡了许多。
借口都没有了,自然无从攻击。
至于剩下的那些原本计划好的攻击桑弘羊的突破口跟证据,立时变得无足轻重。
那些搜集起来的诸如桑弘羊御下不严,纵容手下贪赃枉法之类的事情,只能起到一个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的作用。
倘若骆驼依然活蹦乱跳,活力十足,那么,小小的一根稻草,放到骆驼背,根本无伤大雅,桑弘羊顶多是背一个处分,罚一年俸禄,除此之外,在天子的羽翼下,任何人都休想再给桑弘羊增加些什么负担了。
在霍子候看来,桑弘羊的这个举动,就跟当年公孙弘在屯田问题迅速转变立场,完成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一样,属于神来之笔。
轻描淡写中,化解了压在他身的大部分压力。
但是,桑弘羊却还不满足,他从怀中拿出厚厚的一叠帛,呈在手,道:“臣大农令,搜粟都尉弘羊,禀报陛下,赖陛下洪福,百官其心,今岁盐铁税收在扣除各项开支之后尚余十四万万钱,臣已统计完毕,请陛下御览!”
这颗重磅炸弹一抛出来,卜式的脸色立刻变得非常精彩起来。
十四万万钱!
今年的盐铁纯收入竟然如此之多!
卜式前两个月还是大汉三公,亚相御史大夫,他当然清楚目前大汉的财政状况,在经过前两年对南方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消耗,以及今年天子封泰山的挥霍之后,大汉国库早就连老鼠都不屑于进去了。
夏五月以来,政府的各项开销以及军队的开支,都是少府在补贴国库,天子在用自己的私房钱支撑着。
但是,少府的钱终究是天子私人的钱,能补贴一时,补贴不了一世。
这个时候,一笔高达十四万万钱的收入,对于大汉国目前的财政来说,简直可以算得救命钱了。
这十四万万钱一入国库,就意味着再也没有人能够扳倒桑弘羊了。
除非,桑弘羊蠢到在这个数字作假。
卜式的脸在瞬间苍老了几十岁,他仿佛失去活力一般,低下了自己原本信心十足的头颅。
但是,百官中却也不尽然都是失望。
很多人相反的露出了轻松的神态。
李广利嘿嘿一笑,道:“这钱赚得真轻松,我都还没开口,事情就办成了……这样也好,大农令向来深得陛下宠幸,我若正面去与其冲突,多少会恶了陛下,虽说女兄临终前,将我们兄弟托付给陛下照看,有这层关系在,陛下也不会太过为难我,但是,恶了陛下终究不好!”所谓女兄,就是大汉习惯的姐姐的称呼。
姐姐称呼为女兄,妹妹称呼为女弟。
汉字之中娣这个字就是为妹妹而创造的。
譬如,当今太子妃史良娣,从名字就可以知道,她是史家的小女儿,在她面还有哥哥姐姐。
李广利的姐姐,李姬,当年深得刘彻宠幸,历史那首北国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形容的就是李姬当年的风采。
李姬后来得了病,临终前把自己的兄弟姐妹以及儿子,托付给了当今天子刘彻。
有了这层关系,可以说,只要李家不谋反,没有犯下十恶不赦的重罪,那么,只要刘彻在位,他们李家就会风风光光的一直兴盛下去。
“既然臣工都认为,告缗令已经不适合再推行下去了……”刘彻脸露出些笑容,看样子,现在这个情况也是他希望看到的。
对刘彻来说,在朝堂中维持一个平衡,即不让法家的大臣一手遮天,也不让儒家的大臣充斥朝野,干扰他的施政,是他一直以来的施政风格。
就好象当年,他让公孙弘做丞相,却又任命公孙弘的政敌颜异为大农令又大力扶持另外一个新生代的法家大臣张汤一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