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节(1/2)
数日之后,函谷关。
雄伟的城楼在晨曦的阳光中,将它那庞大的身影投射到地面,崭新崭新的城楼上面,弩车上覆盖的油布被掀起,露出了一排排闪烁着寒光的金属。
现在的函谷,已经不是以前的函谷了。
元鼎三年,原来的函谷关中出来一个大人物。
这位大人物,现在官居大汉楼船将军,爵封列侯,姓杨名仆。
这位大人发迹了之后,认为自己出身关外,由此感到耻辱,于是上书天子,愿捐献家财,迁函谷于外。
既然有人愿意出钱来重修一个新的的城市,当今天子当然乐意了。
于是,自元鼎三年起,原函谷关迁到了现在这个位置,旧函谷改名弘农县,归入右内史,托杨仆的福,原本的函谷居民,现在都成了关中人。
函谷关的城门,缓缓地打开。
开关的时候到了。
早就在关外等候了一夜的商旅过客以及往来的行人,立刻迫不及待地将要朝城门涌去。
成百上千辆马车拥挤在一起,从天空俯瞰下去,函谷关外的马车,几乎排成了一条长长的车龙,连绵数里之远。
“都别挤,都别挤,一个个来!”一位穿着红色战袍,骑在战马上的军官大声吆喝着,他手底下的士兵一个个也如临大敌,刀出鞘,箭上铉,只要有什么人敢强行冲关,那是立杀无赦!
“真他娘的!”军官吐了口唾沫,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叹了口气道:“每年这个时候,总要这么忙……”
然,骂归骂,埋怨归埋怨,工作总是要继续的。
看的出来,这位军官对于怎么疏导人群很有一套,工作经验相当的丰富,完全可以应付起这样的场面。
但是,他跟他手底下的兵士,可没一个敢大意的。
历年以来,每每函谷关迎来出入高峰期的时候,总要发生很多意外,很多时候,一个不小心,就要酿成灾难。
若万一发生什么意外,那责任,函谷关的守将以下,没人承受的起!
函谷关是什么地方?
京师门户,天子脚下。
容不得半分差池!
忽然之间,军官猛然发现,好像整个世界都忽然安静了下来,原本就跟集市上一样吵吵闹闹的商人们,以及那些喋喋不休的喧哗声似乎一下子消失了。
那些本来一个个都急着入关,抢占长安市场的商人,似乎像见到了猫一样的老鼠,一下子就安静了下来。
本来就不算很宽阔的道路,此时,竟然被人群主动让出了一条道路。
数十辆豪华的马车不急不徐的从远处慢慢悠悠的驶来过来。
军官定睛一看,这些马车,当真是奢华至极,就连马车顶部都用上等的名贵蜀锦覆盖,车轮用的是最好的深山老木打造,拉车的马匹,没有一匹不是上等的良马。
这样的马匹,在大汉帝国的边军之中,都是只有那些久经阵战,经验丰富的老兵或者军官才有资格拥有的,可现在却被人拿去拉车!
军官看的目瞪口呆,嘴巴张得大大的。
“这……”军官好像见到外星人一样惊讶的道:“人都说昌邑王殿下深得陛下宠信,乃大汉第一等诸侯王,仪比天子……可这……”
前年,昌邑王入朝觐见天子,给天子贺寿,军官是远远的看到过昌邑王的车队的。
但是,即便是昌邑王,也没奢侈到用蜀锦做马车的顶部覆盖布!
更别说,这些马车每一辆的车外,必然都站着一位美貌的歌女,那歌女就这样站在马车外面,跳着欢快的舞蹈,完全无视周围人的注目。
至于马车之外,那些随行的奴仆,以及保镖,更是足足有上千人之多。
这样的出行规格,怕也就只有已故大汉帝国梁孝文殿下,曾经拥有过。
许久许久之后,商人们终于发出了声音。
他们的声音听进军官的耳朵中,让这个军官浑身都吓出了一身冷汗。
商人们只说了一句话。
“见过刀先生!”
“临淄刀间!”军官嘴中吐出这四个字,一切都完全可以解释的通了。
临淄大商人刀间,在整个大汉,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个名字。
论起财富,他或许不是大汉第一,有资格竞争大汉第一首富的人还是有不少的。
然,论起买卖的规模……啧啧,整个大汉无人能出这个年少时代的无赖之右。
原因很简单,其他人做买卖,顶多就是全家老小一起上阵。
而他,却完全不同。
市井无赖出身的他,胆子远远超越了大汉任何的商人,他收养了大量的义子,然后,把自己的钱交给那些义子去发展。
随便那些义子想做什么买卖。
总之一条,只要不亏本,赚了钱,那爷俩三七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