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我为枪狂(1/2)
曹云心里越想越烦闷,索性不再继续打坐。.26dd.Cn
推门出去,来到屋外。此时正是夜深人静之刻,一轮皎洁明月烨烨散发着银色光芒,似水月华温柔铺满整个大地。
一阵微风吹来,吹动曹云额前碎发,也吹走他心中不少烦闷。
“看看情况再说吧。将来若真无法找到其它修炼法诀,实在不行再尝试《玄阴经》,大不了练死而已。小爷我活着都不怕,何况死呢……”
心中下了决定,曹云的心境彻底平复下来。借着月色,他信步来到破庙旁不远处一块平整小土场,这里是他闲时修炼武技的地方。小土场附近,立着一排刀枪架,只不过上面却无刀剑,仅有几根白蜡杆子,却是长短不一。
来到近前,曹云抖手拽出一根长有丈余、鸭蛋粗细、没有枪头的白蜡大杆子,一手拿住杆尾,一手长伸握住杆身,气沉腰身,脚底踏定,肃然而立。霎时间,曹云与枪合一,仿若化身为巍峨高山,屹然不动。此刻,他已开始了每日的例行功课——站枪桩。
有句老话说:“月棍、年刀、一辈子的枪”。曹云自打第一次摸枪,至今已有整整十年,这十年里,只要没有意外,每晚必然有半个时辰是在站枪桩中渡过,而这仅仅是基本功。由此可知,曹云在枪术上下了多大功夫与心血。
枪很难练,真的很难。自有宋以来,中华枪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其中的变革以具有弹性的韧木取代硬木作为枪身为标志。千万莫小看这一点变化,以弹性杆料作为枪身后,再驱以内劲,可以说大枪就活了!老话说“棍怕点头枪怕圆”,一但大枪抖了起来,枪头四面八方乱扎,当真是鬼神难防!万军沙场之上,马踏连营之时,大将手中长枪一但用活了,可谓寒光所到处鬼哭狼嚎一片;哪管它千军万马,大枪团团抖住,人来扎人,马来扎马,不怕它人多,越多越好施展;更不怕被围攻,借力打力是真意——谁敢挡枪,枪身崩回一拽手,再扎他一个,枪枪不落空,绵绵不绝无穷尽,绝对当得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只要人枪合了一,数丈方圆之内保证杀个鸡犬不留,这便是韧性枪杆的妙用!
也是从这时起,大枪明确地被划分为“硬枪”,与“软枪”也就是内家枪两种。当然,宋代以前并非没有人善用软枪,但软枪术普及面非常狭窄,其中出类拔萃者更如凤毛麟角。如果认真考证起来,或许只有三国时期的蜀国大将赵子龙与北地枪王张秀是真正枪法大家。至于另几位使枪的猛将,比如张飞与马超,则用的是铁矛,虽在形状上与大枪类似,但完全是两种用法,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软枪,也就是内家枪的盛名,始于岳武穆,至杨家而威震天下。这个杨家可不是小说中的天波杨府,那个是演义中虚构出来的,真正杨家枪法的始祖,其实是南宋嘉定四年山东“红袄军”的起义者之一,杨妙真。其枪法之神奥历代无人可及,以至于后世何良臣在《阵记》中述道:“天下无敌者,唯杨家梨花枪法也。”
说到这里必须要解释一个误传。有人说梨花枪是一种宋代火器,宋代火药在军事方面确实有很广泛的应用,甚至发展出最原始的火枪——以竹杖为筒,内添火药与铁砂,御敌之时燃之喷射,如梨花飘落,谓之梨花枪。
其实说起来,这种梨花枪在史载中并非像形容的那么有用,限于技术低下,反而炸死自己人的时候居多,以至于最后只能被禁宫内当做礼花施放,用以取悦王公大臣。
而杨妙真所施的梨花枪却是真正的内家枪法,其威名之盛,以至于同样是用枪高手的戚继光感慨道:“杨家之法,手执枪根,出枪甚长,且有虚实,有奇正;有虚虚实实,有奇奇正正;其进锐,其退速,其势险,其节短;不动如山,动如雷震,故曰二十年梨花枪无敌手。”
二十年无敌手!二十年无敌手!
可想而知,当年面对杨妙真的敌手是何等肝胆俱裂!
大丈夫生当如斯。怒马厉枪,扫荡乾坤;所到处,神鬼俱惊!
这便是曹云为何喜爱大枪的缘故。尤其最难练的内家枪法练好了,可谓一通百通,对武技境界的提升更有无尽好处。
此时间,柔和月色下,曹云手持一杆白蜡大枪,巍然站立不动。不知何时起,那枪身不为人察地微微抖动起来,随着时间地流逝,枪身抖动地幅度越来越大,如若此刻有人细心观察的话,就会发觉曹云全身上下的骨骼、肌肉都在随着枪身,以相同的节奏抖动着。
蓦然,枪头颤抖的幅度加大了起来,晃晃悠悠,东摇西荡。
曹云沉喝一声,手腕一抖,扑棱一声,整个大枪忽地活了!
是的,枪活了!在月华的映照之下,大枪扭得好似龙游九天,枪头抡圆了顿时舞出一阵呼啸之音。
“哧啦”!一声厉啸暴起,空气好似被撕裂,曹云再次抖手翻腕,霎时间大枪彷佛刺破虚空,化作千朵万朵梨花,猛然间绽放开来,光芒之盛,令九天之明月黯然失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