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快乐啊!(1/2)
……心血来潮的一章科普……
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列为我国三大传统节日。关于端午的起源,有两种主要的说法[1]:
一说与夏至相关。古籍中载:“日叶正阳,时当中午”。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称为天中节。
二说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在楚国被秦国打败的当年五月初五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当地百姓闻讯自发聚集,冒雨竞相划船捞救,烟雨茫茫的洞庭,终未觅得屈原的真身。
战国时代已有五月五的记载[2]。《礼记》中记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
秦以后国家统一,南北方的端午习俗进一步融合,主要的风俗是避恶和避灾。
唐代端午风俗在沿袭前朝的基础上越来越丰富。《酉阳杂俎》记载:“北方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是日又进长命缕,宛转绳结,皆为人像带之。”用丝线结成人形,佩戴用于装饰辟邪,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明清。
据记载,唐时已出现粽子。《文昌杂录》记载:“唐时五日,有百索粽”还是皇帝赏赐大臣的食品,这时的端午节主要侧重于避灾祈福。
宋代文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载:“五日重午节,又曰‘浴兰令节’……杭城人不论大小之家,焚烧午香一月,不知出何文典。其日正是葵榴斗艳,桅艾争香,角黍金色,菖蒲切玉,以酬佳景,不特富家巨室为然,虽贫乏之人,亦且对时行乐也。”
从中可以看出,上至富贵官宦之家,下至普通百姓,都在端午这一天举行节日活动。可见,端午节已经成为一个完整成熟的节日,有特定的习俗、仪式。
今天,我们谈到端午节的来历都认为与纪念屈原有关,事实上最初有纪念勾践、曹娥、介子推、伍子胥等多种传说。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战胜困难,大败敌国,建立自己的国家,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曹娥是一位渔夫之女,寻找被江水吞没的父亲,用孝心感动天地,被百姓当作河神祭拜;
介子推割肉奉君,忠心耿耿,其忠义孝顺的品格千古流传;
伍子胥为父报仇,忠于吴国,爱护百姓,受到吴越一带百姓的爱戴。
在历史的传承中,最终选择投江殉国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为主要纪念对象体现出端午在最初祈福避灾的基础上增加了人伦道德的主题。
以历史人物为核心,围绕这些有气节的历史名人来解释习俗活动,表达出中国人民的价值选择。
端午节一般有这样一些习俗:
(一)吃粽子
粽子又称“角黍”“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汉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