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顶层权力设计(1/2)
不论是正剧还是戏说,一个朝代基本的顶层权力设计,不能出大错。除非你写的是架空,比如来个历史上没有的“大泽朝”、“大黄巢”、“大吐槽”等朝代,那你可以随便设置中央国家机关的名字和权力分布。
有些历史军事类别的小说,以真实的宋朝为背景,但是在北宋前期就出现三省六部执掌大权的基本情节错误,将宋朝混同于隋唐,略有些对不起读者。
北宋,神宗改制是引起中央各部门权力变化的大事件,顶层分权设计也分为神宗改制前和神宗改制后。
神宗改制前,基本概念是,二府三司。二府,指的是中书门下(东府)和枢密院(西府)。东府执掌行政权,西府执掌军权。除了行政权、军权外,一国最重要的财政权,由“三司”执掌,三司指的是盐铁、户部、度支。
二府里,中书门下的首长,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名副其实的宰相。枢密院的长官,即“枢密使”,权同宰相,被称作“枢相”。三司使,被称作“计相”。平章事、枢密使、三司使,组成了“正宰相班子”。
同时,为了分散正宰相们的权力,北宋前期还设“参知政事”一职,相当于副宰相。
那么,这时候,隋唐时的六部(吏、兵、刑、工、户、礼)去哪儿了呢?回答:在的。但是权力被移转了。比如三司,行使户部、工部的权力,审官院代替吏部,审刑院代替刑部,太常礼院代替礼部。原先的六部首长,成为寄禄官,隋唐时残留下来的六部,实际上名存实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