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网友静曦月夜的一封信(1/2)
静:
你好!
不好意思,让你等这么久。.26dd.Cn其实我不知道该怎么开头,写信就是对话,虽然不是面对面说,但这可难为到我了。你知道我一向寡言少语。与其就这样开头吧。你现在还好吗?我相信你现在心里一定很轻松,信里你说你已经想通了很多事,你已经知道你的方向,知道你的路该怎样走,我很高兴,谢谢你的振作,这也是你对朋友的尊重。怎样来理解“朋友”这两个字呢?正如你说,朋友是伤心时,指明的人!朋友是孤独时,陪伴身边的人!朋友是寒冷时,给予温暖的人!朋友也是精神最好的寄托者!这个世界上有朋友真是好,尤其是有着相同认识的朋友,即能相知。认识你这么久,我们之间,其实也并不是很了解,但我相信,慢慢我们就会了解对方,毕竟我们已将彼此视为朋友,不过,相互交流是一个前提。
从你信里可以看出,你对于考试是十分在意的,你可以因你考差沮丧失落,可以因你考好而心情愉快,作为一个学生,这是很正常的心理。考试,作为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手段,也是一种比较客观的方法。高考,中国教育选拔人才的一种途径,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选出许多知识性人才,尤其在理科,而又从当今世界来看,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要求的是个人的整体素质,这也是大多数家长为何如此信任和支持高考的,首先大家相信是社会的需要,发展的需要,高考自然成了大多数人就业的一条重要道路。
现在我想表明我的观点了。我认为,很大一部分人是没有思想的。中国发展战略、国策中,大谈教育创新,思维创新,但当代教育制度本身就在遏制这一点,它本身就存在弊端的!中国学生是世界上活得最累的学生,在所谓“求学”的路途的中,大部分时间不是背书就是做题。我的一个文科班朋友考试前就抱怨说,他们每天就拿着教科书或笔记背,书上的内容要一成不变的,像复印一样地印在脑子里,因为书上是对的,因为考试要考。“因为考试要考”,我不禁苦笑。他当时说得很无助,有些濒临崩溃,我深表同情!有些人可能要说是学习方法的问题,其实是学科本身的限制还有自己本身没有明确的判断能力,而学科本身的限制又是来自教育本身。在考试中,第一卷一般都是客观题,只有按照书上的内容靠你的记忆作答,第二卷,旁边写着主观题,其实是打着客观题的幌子,很多东西你也必须按书本上写的,老师讲的作答,一旦你有其他想法,都是不被给分的(我以前就是深受其害的,(*^__^*)嘻嘻……)!即使你是对的。在政治课上,老师将怎样答题的方法、思路、形式都清清楚楚地写在黑板上,他说你该怎样去套这个题,凭我多年的经验,按怎样的形式答题阅卷老师才会给分,还自信地说,肯定能得高分。然后一些愚蠢的学生就把老师的套套答题方法抄了下来,死死地背着。
我不明白这些人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潜心求学的人,他们将自己的思维上的定式强加给他们,利用他们无知的心理,取代了很多人认知的思想,因为他们没有明确地判断,导致的后果将是不可想象的。从这一点上说,这些学生是没有思想的,他们只知道一味地接收,忘了自己还有头脑。纵使他们考了高分,进了名牌,我也是瞧不起的。他们是受了教育戕害的羸兵!
下面我将继续阐述我的观点。在学校,知识的教授仍旧是带有传统浓厚的灌输色彩。就拿学生作文来说,我觉得韩寒有句话说得很好,大多数人撒谎的体验都是从写作文开始的,为数不多的人说真话的体验是在写情书的时候。我们的教育是不允许我们有真实的想法的(这里我要说明一下,对于韩寒,我可不是在学他,他的很多观点我是赞同的,因为我很久以前就开始有了这些看法,当时我是不知道韩寒这个人的,并且我是一直保持这样的看法)。不久看过池莉的一篇文章《再见萤火虫》,她表达了对现在的孩子深切地同情,文中有一段话这样写道:“……几乎没有自己的独特视角和想法,都是**思想的灌输和被前人写滥了的感受,这些感受已变成大众习俗和社会规范,孩子们的目光和思维被吸收道了大众习俗和社会规范之中,成为孩子们道德标准、情感标准和文学审美标准。”这说明了什么?造成这样的原因又是什么?这是值得某些人深思的。我记得我对你说过,期末考试,我语文作文可能会得很低的分数,对于爱这个话题,历来被人颂扬的,尤其是学生,会用大量的好话去褒扬它,歌唱它,用华丽的句子,各种各样的修辞将它装饰得金碧辉煌!然而堆砌辞藻,空洞毫无内涵,表面感情流泄淋漓尽致,内心却毫无深情!但这样的作文在考试中是常常得高分的。一个简单的事例,开学不久,老师叫我们写学校的凤山亭,还叫我们去实地观察。说实话,那亭子并不美,但同学们写出来的文章却说明了它非常美,(一些同学说出了内心真实的想法:“为什么又要让我违背自己的良心呢?它美吗?”)还被老师打出来供全班欣赏,还叫我们学习那些同学的文笔,我哭笑不得!原来写作文是教学生说谎话的,说套话的。真是可悲的人啊!在学校环境影响下,在现代教育影制度响下,青少年丧失了自己原本的思想,很多真实,大胆的想法都被抹杀了,同学们失去了“自由意志”!在海德格尔存在论中,人失去自由是不能生存的,尤其是自由的思想!我们又该找谁去控诉?
中国科技创新人才为什么会那么少?然而有些人就会趁机反驳,这是社会性质决定的,我们国家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国情造成的,我们不可能说国家的基本路线是错误的,我们的教育制度就是这样的。既然是在初级阶段,我们就更应该走好,就应该从细小的地方发现问题,况且这并不是小问题!即使是小问题,照这样累积下去,就好似“蝴蝶效应”,最终会变成大问题。中国的教育该怎样发展,杜绝畸形发展是关系中国命脉的重大问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