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居庙堂之高(1/2)
正月的第一天,成都城内喜上加喜。
在利用原成都府衙改装的临时皇宫的临时大殿——勤政殿里,刘若风坐到了龙椅之上!他头戴皇冠,身穿龙袍,“汉符天授”的玉玺摆放在龙案上。他高高在上,俯视着殿下群臣。那种宇宙八荒、唯我独尊的感受,真的是无比美妙,让人陶醉,让人的心要飘起来。刘若风脸上露出了几分得意之色。
马芸换了一身标准的武士服,站在刘若风身后。在刘若风身前,站着一名老太监,名叫张元。本来,今天这个日子应该有很多太监来撑场面,但邝涓找遍整个成都,也只找出这唯一的一个。说起来,这个老太监张元数十年前曾在蜀汉宫中服侍过后主,与刘若风还算有一点缘份吧。
殿下群臣都穿着赶做的朝服,一派光鲜。左文右武,排在文臣首位的是尹且子,以下有邝涓、贾宏、虚无子、申高等等;武将以朱勋为首,厉特、厉雄、李攀升、汤化龙、唐英、木修、张黑虎等列其后。
张元裂着缺牙的嘴、扯着破嗓门儿叫道:“大汉新皇,今日正式登基!”
尹且子展开一纸文书,朗声念道:“昔日高祖举义兵,诛暴秦,上承天命,下顺民情,开创大汉基业……王莽篡汉,天怒人怨。光武起而讨之,安定天下,使汉室得续……及黄巾四起,董、曹乱政,至于倾颓。先帝发愤,忠良相助,蓄积力量于蜀地,欲图兴汉。然时运不济……现诏告天下:少主刘若风,乃汉室正统,英明神武,四方归服。今日称帝,延续汉祚,改元初平,号为昌文……贤良齐集,文武用心,昌我国运!”——后汉开国皇帝号为“光武”,要光大武帝的宏伟大业;刘若风则觉得文帝是最爱惜民众的帝王,他欲昌明文帝时大治天下的不朽功迹,所以自号为“昌文”。
尹且子念完,殿下众臣齐刷刷跪倒,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初次听到这样整齐的“万岁”颂声,刘若风大感舒畅,也有些不适应,一时不知所措。张公公小声提示道:“皇上,快说‘众卿家平身’!”
刘若风反应过来,抬手道:“众位卿家平身!”
“谢皇上!”众臣陆续站起。
接着,由张公公宣布封赏事宜,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封王的有两人,朱勋为欣汉王,厉特为成汉王;厉雄、李攀升、汤化龙、张黑虎、唐英、木修,还有汉中义军的首领马三泰等十余人为侯,封邑都按朱勋的奏请划定,并分别赏赐成都城内的宅第,作为王府、侯府。其余人等全部官升一级;大赦国中。
朱勋甚为满意,带头率群臣磕头谢恩。因为厉雄未能封王,所以厉特心下稍有不豫。其他如汤化龙等封邑不如意者也微有怨气,但这些都隐蔽在各自心中,不会轻易向他人宣示。
刘若风展颜一笑,说道:“众位卿家辛苦了!全赖众卿家同心合力,才使我大汉有了今日的局面。为了使国家良性运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各司其职,我……朕决定,要改变门阀制度,我大汉录用人才,一不看门第高低,二不以过去的功劳大小,而是看他有没有才能,看他有没有品德,看他对我大汉是不是忠诚!”
尹且子带领众臣高呼:“皇上圣明!”
刘若风朝张公公作个手势,张公公便道:“陛下有旨,群臣接旨!”于是,群臣又齐刷刷地跪了满堂。张公公展开一份皇卷,宣读道:“奉天承运,大汉昌文帝诏曰:欣汉王朱勋,文武全才,是国之栋梁。今诏令朱勋为丞相,并兼任大将军,总理军、政事务。钦此!”张公公把诏书递到朱勋面前。
“朱勋谢主隆恩!”朱勋接过圣旨,欣喜之情自不必说。
刘若风看着朱勋抑制不住的喜悦之色,暗道:“朱勋!不要高兴得太早!”
张公公破嗓门儿又念道:“……诏曰:成汉王厉特,……为尚书令,辅佐国政。钦此!”厉特口上谢恩,心中却极为不畅,虽然这尚书令已经位同丞相,却把军权给他剥夺了。
朱勋的喜悦也减了几分,因为设立尚书令就等于有了两位丞相,他的实权也随之下降了。
张公公的声音继续道:“……尹且子,忠贞耿介,……为中书令,掌握机杼。钦此!”……
朱勋更感不爽,这再加上一个中书令,不就成了三位丞相吗?自己这丞相之位,怕是只有其名,难符其实。他刘若风摆明了是要分散我的权力,让我和厉特、尹且子三人互相牵制。朱勋悄悄拿眼看了一下刘若风,心想:“还真是小看了他!且看他如何削我的兵权!”
刘若风装着没注意到朱勋的眼神,他在心里想:“朱勋,虽然昨晚没有杀你,但是我不得不防!但愿你能体会我的用心,咱们君臣同德,共赴艰危。”
军队方面,刘若风沿用都督制,设置三个都督,成都都督汤化龙、巴州都督厉雄、巴西都督李攀升,三个都督都受大将军节制调度,但大将军对都督没有任免权;刘若风同时实行监军制,监军由皇上指派,不受大将军约束,监军的主要责职是监察军务,但不干涉作战指挥,如同是皇上安在军中的眼珠。成都监军虚无子,巴州监军贾宏,巴西监军申高,都是刘若风较为信任的人。
另外,刘若风在军中抽调五千精锐将士组成禁军,任马芸为骁骑都尉,统领禁军,捍卫皇宫和皇上。
其他文武百官及各州郡长官的任命等一干琐事恕不赘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