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赴约(1/2)
竹青挑选出二百三十名体质较好的女子,分作三个小队,分别在东西跨院的空处和前面厅中,教她们练功习武。这些女子中,有不少人以前跟着父兄习过武艺,所以调教起来并不是很费力。
刘若风张罗着开织锦坊,不过,事情却没有他想的那么顺利。没有机器,只好到处去寻二手货,还得以不菲的价格买进;别人不信任,就算你出较高的价格,也买不到生丝等原料,为此,刘若风可说是想尽了办法,磨破了嘴皮。另外,刘若风还花高价请来两名织锦的师傅作技术指导,因为莫家堡的女子以前只是织过麻布,而不会织锦。
八月十一日,莫家堡幸存的女人们开办的“利来”锦坊终于开业了。虽然人地生疏,没有多少人来祝贺,但是劫难后的这些女人们还是把这天当作节日一样,着实地热闹了一番。她们把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用灵巧的双手糊起灯笼、剪出纸花,几十挂鞭炮震天价地响。她们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意。
大家劳动的劲头和练武的热情都很高,那些才几岁的小女孩们跟着蹦来跑去,争抢着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小盼似乎也摆脱了心中恐怖的阴影,混在女孩子堆里,成天有说有笑了。刘若风心想,等自己有空闲的时候,把这些小孩都收来,教她们学习文化。
十四日,“利来”的第一批锦织出来了。人们兴奋异常,几百人来到锦江边冲洗锦缎。在锦江沿岸,洗锦的人比比皆是,何止数十家!但见那江水就如彩霞一般绚烂,在阳光的辉映下,更是七色斑斓,缤纷夺目!而经过淘洗的锦缎,出水后清新闪亮,艳丽无比。
众女发出清爽的笑声,小孩子们则是打闹、欢叫个不停。
“利来”洗的锦虽不多,来江边的人却是最多的。加之这些女子年轻、漂亮,所以吸引了众多好奇的目光,离得较近的几家也就过来打听。刘若风觉得不便以实相告,就临时编个谎话搪塞:“我们原是住在山区,因为发了一次奇怪的瘟疫,男人和老人大都染疫死了,丢下这许多孤儿寡女没办法活下去,只好来到成都寻条活路。还望各位同行多多提携!”
“好说。”“好说。”那个年月,发瘟疫是常见的事,因此旁人并不有疑,倒生出些许怜悯之心。
傍晚,竹青找到刘若风。
刘若风看见她脸上有了血色,比起往日,精气神好多了,心中略感欣慰。
“青姐,有什么事?是不是关于锦帛销路的问题啊?”
“是啊!咱们织出的锦,总得想办法卖掉吧?”
“青姐不用急,要是真卖不掉,可以给大家做件新衣,你这个当家人可不要舍不得哟。”
竹青微笑:“我有什么舍不得的?但是,总不能全部都拿来自己用呀,几百号人,坐吃山空啊!若风,你快给我想想法子,你知道,我一个女子家,是不便于抛头露面的。”
“青姐,你这话说得就不对了。卓文君是你的近邻吧,她可以当垆卖酒,你就不能当街卖锦吗?”
竹青噘起嘴:“若风,人家给你说正经的事呢!”
刘若风更加严肃:“我说的不正经吗?而且,我以为,男子能做的事,女子也应能做。前朝吕太后临朝治理天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竹青一双眼定定地望着他的脸,却不说话。
刘若风赶紧道:“好了好了,我扯远了。明天我就出去找买家去,这总行了吧?”
竹青“噗哧”一声笑出来,继而挺认真地说:“若风,我代表莫家堡的姐妹们谢谢你了!”
“青姐,你看,你又扯远了!”
“若风,还有一件事。明天就是中秋节了,你得帮我安排一下,怎么个过法。”
“中秋节?!”刘若风突然想起了什么:“青姐,你说明天就是中秋节?”
竹青大惑不解:“是啊!若风,难道有什么不对吗?”
刘若风看看天色,着急地问:“青姐,你知道从这里到青城山需要多少时间吗?”
“若风,你问这个干什么?你要到青城山去吗?”
“青姐,你就快说吧!”
“若风,我虽然到青城山去过,但是是从莫家堡方向过去的,至于从这里去要用多少时间就不是十分清楚了。估计得用上两三天吧。”
“青姐,借一匹马给我,我马上走。”
“若风,请你告诉我,究竟是什么事?”
刘若风讪讪地笑着说:“青姐!是芸妹约我中秋之夜在青城山顶相……相会。”
竹青脸上的笑意在不经意间消失了。过了一会儿,她说:“若风,你快去准备吧。我把马给你牵到门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