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江南渔村(1/2)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26dd.Cn
儿童放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①
◎◎◎◎◎◎◎◎◎
这一首《村居》诗乃是描述江南农历二月暖春天气,正当杨柳依依、百草争春之时,村里儿童下学之后,从私塾中解脱出来,趁着傍晚乍暖的微风,兴高采烈地取出家中珍藏的风筝,在河堤上、在平原地带尽情玩耍。
我们现在要听到的这个故事,也是发生在江南的春分时节,这里同样有一帮放风筝的少年。
他们放的这些风筝形态各异,有的似增大的蜻蜓,有的似翱翔的雄鹰,还有天鹅、凤凰等等,这些俱是会飞的昆虫禽鸟,更有其他类似蜈蚣、蜘蛛,甚至斑豹、麒麟等等兽类,这些风筝立刻将堤岸上的天空变得五颜六色、尽态极妍。
这里是洞庭湖区的一个小村子,名唤“湖口村”,因为附近河湖分叉纵横,众人皆以为距离洞庭湖口不远,故有此名。人数不过数百,村民多以种田和打渔为生,兼有喂马养牛、种棉榨油等等营生,各个都是勤奋劳作、少有懈怠,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倒也自在。
时值唐末农民军四起抗争,中原各地兵戈涂炭,黎民如陷水火之中,而这个小村子却因为地处偏僻、天高皇帝远,所以暂时能够不被北方中原地带的政治变动与外地的战事纷扰所影响,颇有一幅世外桃源的幽静与恬淡。
在洞庭湖畔的广大区域里,有众多波涛汹涌的河流。湘水与潇水汇合,曰潇湘,与蒸水合曰蒸湘,与沅水合则曰沅湘,是之谓“三湘”;湘、资、沅、澧皆流入洞庭,此曰“四水”②。
在这“三湘四水”之地,澧水河道便从湖口村附近迤逦而过,千百年以来,水流不息、逝者如斯,数条分岔的河道将村子围在中央,因此这里的地形虽然主要为平原地带,而实际上也是由水流围成的大型堤院。同样,在湖区的广大地带内,一个个村镇市集乃至人口辐辏的城池,便也在这些纵横交错的河道中星罗棋布、自成方圆。
与临近各村落不同的是,湖口村东侧有一座数万年前盘古开天辟地时形成的山峰,高约万丈,因为笔直峭立、山路难行,故罕有人迹,跟一座孤山差不多。村民世代喂马,时有马嘶声从山中传来回声,此山因而得名,称作“响马山”。
湖口村的河堤上,此时正有不少孩童在尽情呼喊,竞争着将自己手中细绳牵引的风筝送入更高的空中。时至傍晚,夕阳缓缓西下,在晚霞残照之中,在孩童们的稚语欢笑声中,远处河堤上渐渐出现两个少年的身影,正迎着绯红璀璨的霞光快步走来。
他们身体四周环绕着氤氲的气息,仿佛是从远古中走来一般!
待渐渐走近后,几个在一旁看风筝的孩子们认出了他们。
“在山里练功的两兄弟又来了!”一名男孩高声叫道,旁边的一帮孩子也转过身来,远远望去。
李家兄妹俩此时正放着一个斑豹模样的风筝,哥哥李小山左手握着线轴,右手调拨着绳子,妹妹小荷花则在一旁手舞足蹈、兴高采烈。
听到旁边的喊声后,李小山转过头来冲着走来的两个少年笑了一笑,复又将视线转回到了风筝上,小荷花则仿佛更加高兴了,转身蹦跳了起来,一边挥手一边朗声叫道:
“成昆哥哥、成弦哥哥…你们快来呀,我们新做的风筝,快来看呀!”
走来的两位少年,脸色都有些激动,脚步也是越来越快。很显然,他们也早已迫不及待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