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愿为北辰星,照亮天下人(1/2)
汉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十一月..26dd.Cn曹操率军亲征张绣,大败张绣、刘表联军,收复了许都南部全部失地,回师许昌,张绣败退至穰县一带。
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三月。曹操再次南征,围攻张绣所在的穰县。五月,曹操闻袁绍图谋偷袭许都,便欲退兵,不料为刘表援兵所困,后设伏兵大败联军,安全班师回到许都。
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夏。长沙太守张羡联合零陵、桂阳二郡起兵反叛,刘表发兵镇压,久攻不下。
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孙策以调虎离山之计诱开庐江太守刘勋兵力,轻军夜袭庐江,刘勋败逃投靠曹操。孙策收降其部众,遂转攻江夏,大破黄祖。是时孙策雄踞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江、庐陵六郡,兼并江东,兵威更胜,荆州震怖。
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盛夏的夕阳是那么的炽烈,点燃了云层,天空一片绯红,仿佛无尽的樱花点缀其中。但人们已经没有心情去欣赏这片美景了,久经安宁的荆州已经飘摇动荡,烽火四起。
“二兄,大兄的来信讲了些什么?”诸葛亮看着兄长的来信,脸上一片感慨之色,诸葛羽忍不住问道。
十五岁的诸葛羽已是青年,束起头发,面容俊秀,目若朗星,神采飞扬,身材只比诸葛亮稍低一筹。
几年来的书香熏陶,旁观着战火中的黎民疾苦,稍稍抹平了来到这个世界,产生的些许的兴奋和新鲜感,内敛稳重不少。
诸葛亮将信递给他,坐在一旁默然不语,似是神游物外。
此时的诸葛亮已是二十岁,胸有环宇之智,能有事让他如此动容,以致神思不属,诸葛羽自然是十分好奇,接过信便细细观看起来。
“忽而记起,再过月余,二弟便满弱冠之年,**之事,忘却于心,为兄甚感惭愧。远在江东之地,望眼难及,为兄与母亲商议数事,以信言之。”
“表字一事,二弟自行斟酌便可,无须与为兄切合。”
“母亲甚是牵挂二弟婚事,今既已是弱冠之年,婚娶大事当早日定下,后嗣延绵,亦可宽慰母亲。”
“三弟亦年满十五,为兄离别之时,尚是年幼,而今想来定然英姿赫赫,为兄思及,甚感挂念,倘若闲暇远路,愿有一观。”
“二弟当多为照顾,敦促学业,婚娶之事亦可代为定夺。”
“四月初,伯符将军遇刺身亡,其弟仲谋嗣业,朝廷表为讨逆将军,领会稽太守,招延俊秀,聘求名士。为兄为他人所荐,致仕孙将军,得长史一职,二弟、三弟无须挂念。”
“愚兄诸葛瑾谨记。”
孙策果然死了,看来历史走向并未出现太大的偏差,诸葛羽不由得松了一口气,虽然迟早会出现大的变故,但他自然不希望来得太快。
只是大兄出仕孙权,也算得上一件好事吧?二兄纵然心有所感,也不至于这样神思不属,要说他是在担心婚事这类自身之事,那根本是不可能的。
“三弟,随我出去一趟。”不知何时,诸葛亮已经抱着一架琴,神色淡淡,无忧无喜。
诸葛羽愣愣看着他,点点头,心底却不知为何,突然涌起淡淡的忧伤。
两人坐在草堂外不远处的小山丘,诸葛亮将琴放在膝盖上,静静看着在田间忙碌的人们,淡然的神情,仿佛世间的一切都和他无关。
这两年,诸葛羽经常随着诸葛亮下地劳作,不过收成自然是很少,或者根本就没有。
诸葛亮时常外出游学,躬耕田园只是平时读书疲倦的消遣。诸葛羽虽是还未到外出游学的年纪,但学业不可荒废,自然也不会有太多的时间。
不过草堂外的这片耕地却是属于诸葛家的资产,事关生计,他在闲暇之余,根据生疏的记忆,想了不少增加田地收入的方法。
隆中毗邻汉水,地理条件优越,他便打算发展简单的生态农业。他组织农户广造池塘,开渠引水,以利灌溉。同时鼓励农户植桑养蚕,池塘养鱼,几年发展下来,倒也有了个雏形,发展得有模有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