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万般皆浮云,唯心而已(1/2)
汉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春末夏初.
荆州襄阳城外,清幽的密林中坐落着一个小庄园。
午后将近黄昏,几名青少年文士在院中石桌旁散开而坐,纵声谈论。
为首一名青年,身携佩剑,容姿勃发,眉宇间隐隐流露着一丝英气,只见他高声道:“袁公路悍然称帝,虽是大逆不道的行径,但他手中掌握着玉玺,名分所在。刘镇南乃是汉室宗亲,必不相容,但他无四方之志,又与江东孙伯符有杀父之仇,多有顾忌,不会擅动。孙伯符又为袁公路旧部,纵然会反对,想必不会干涉。袁公路只需许以厚利,联合徐州吕奉先共抗曹孟德,则大事可图,稳坐一方诸侯。”
“元直兄长此言差矣!孙伯符和刘景升纵然有杀父之仇,但他父孙文台对朝廷忠心耿耿,因此他必然不会和袁术同流合污。况且吕奉先虽是好利无义的豺狼之辈,但他夺取徐州不久,立足未稳,徐州众豪族定然不会公开反汉,允许他和袁术联合的。袁术此人目光短浅,触犯众怒,命不久矣!”下方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出声反驳道,声音略显稚嫩。
“羽弟所言虽有道理,但却不见吕奉先掌有兵权,手下有陈宫,张辽,高顺等智谋武勇之士,尚且能从刘皇叔手下夺去基业,徐州豪族只怕力有未逮,如若强要阻拦的话,吕奉先六亲不认之徒,徐州血流成河矣!”
少年有先觉能力,自是不服,清清嗓,又道:“吕奉先兵虽多,却不加约束,其军军纪散乱,专横跋扈,恐亦不及豪族私兵;再者,当权者岂可擅用武力?徐州多有善用权谋之人,兵不刃血阻止吕奉先,并非难事。元直兄长不信,可问问二兄,定是支持我的。”
这名少年正是诸葛羽,他的二兄自然是诸葛亮。诸葛亮十六七岁,身材修长,面貌清秀,双眸中不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出声轻叱道:“三弟不可无礼!”不过他虽然面带责备,眼中却有赞赏,又对为首青年拱手道:“元直勿怪,三弟少不更事,才会出言不逊。”
为首青年姓徐,名庶,字元直。少年时曾为游侠,故而性格爽朗,不拘小节,闻言笑道:“亮弟何须如此!羽弟虽然年少,但天资聪慧,奇思妙想,为兄自叹不如。”
“不知亮弟可是赞同羽弟的分析?”
诸葛亮微微颔首,道:“刘玄德仁义之人,引狼入室,张翼德勇武有余,机变不足,又贪杯好酒,方为吕奉先所趁,袭取徐州。但徐州多豪族,昔日陶恭祖经营多年,尚且不能完全制衡,今日吕奉先未有陶恭祖之勤勉,亦未有刘玄德之仁德,攘内尚有不足,岂有余力与袁公路联合共谋曹孟德?久闻徐州陈汉瑜,陈元龙父子智计过人,多有权谋,此事成败当在此二人。”
诸葛羽闻言不禁侧目,听诸葛亮话里的意思,貌似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对刘备产生好感了。而且他可没有自己的千年后记忆,却能一下子就猜中袁术和吕布的联合是被陈珪所阻止,眼光实在惊人!
诸葛亮的话深中要害,就连坐在一旁不出声的三人,崔安、石韬、孟建眼中也都不禁露出赞赏。
徐庶凝思半晌,顿有所悟,抚掌笑道:“亮弟之才,我不及也!”
“你们谈论何事如此热闹?”
众人谈论间,一旁忽然传来清朗的笑声,诸葛羽转头一看,却是一中年文士,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杖藜含笑而立,忙起身作揖,口中道:“老师好。”
众人也都慌忙起身敬礼,这名文士是此庄主人,水镜先生,名士司马徽。司马徽本在家乡颍川阳翟隐居,黄巾之乱起,北方战乱不止,便搬居到襄阳城外。
司马徽无意仕途,但是喜爱青年才俊,便在此庄园内开设了一间学院,收徒授课,择拔英才。
名为学院,其实平日里除了年纪比较小的学生,并没有多少人在。十五岁以上的学生平时都是在外游学,像今日五六个人聚集,是相当罕见的。
诸葛羽体内的灵魂来自于两千年后的世界,是一名普通的历史教师,酷爱钻研三国历史,平日里对三国时期的一些战役经常推敲演算,军师书籍也看了不少,常想着穿越到三国大展宏图。
没想到在一场意外中死去后,梦想成真,竟真的穿越而来,成了千古名相诸葛亮的弟弟。
不过这个世界和他印象中的三国却有所不同,比如他的名字,并不是叫诸葛均。而且这个身体原本是个白痴,他的灵魂穿越后,前面好几年,意识也是模模糊糊的。
但是大部分事情却依然遵照着历史的发展,诸葛珪死了,诸葛家迁徙到荆州等等,都没有发生变化。
诸葛羽满心兴奋,自然想要大展宏图一番,虽然外表年幼,也尽量做了不少事。
诸葛家的家族渊源注定了成王霸业是不现实的事情,况且他心里也并没有过这种奢望。“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种谋士的形象才是他所渴望的。
要为谋臣,出身和名声都是必不可少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